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依码为梦: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生产实践调查
0.00     定价 ¥ 49.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 ISBN:
    9787552036886
  • 作      者:
    夏冰青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从薪酬、工作强度、自主性、保障性、自我实现、产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社会关系七个维度,深度解读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展开
作者简介

夏冰青,2014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之后在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担任助理教授。2018年初加入华东师范大学成为晨晖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政治经济学、数字劳动、数字经济与生产等。目前担任澳大利亚经济学SSCI期刊The Economic and Labour Relations Review特刊编辑以及编委会成员。


展开
内容介绍

2019 年,一场由互联网工程师组织的名为“996.ICU”的活动把互联网产业的加班文化带入公众视野。“996”和“大小周”一度成为坊间热题。2020年,蚂蚁科技集团上市的几度转折再次把中国互联网人的高薪高酬引入公众视野。回顾中国互联网产业,不难从中发现很多今时今日的产业动向都能从过往的历史片段中找寻到蛛丝马迹与前因缘起。

作者曾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互联网大型企业进行田野调查,近距离观察中国互联网人的生产实践,积累了百万字的访谈和田野笔记。

在本书中,作者重温2009年至2015年间的这些一手资料,综合批判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提取“薪酬”“工作强度”“自主性”“保障性”“自我实现”“产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社会关系”七个维度,具体描绘了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的日常生产实践与围绕生产实践的生活形态。通过对互联网产业内部动态与宏观社会经济变化的综合性分析,作者指出,数字经济从业者的生产实践建构了他们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确立与延展将持续性地推动“互联网理想”的发展与实现。


展开
精彩书评

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商品化、平台化并制造出大量光鲜亮丽的网红及庞大粉丝经济的背后,有着一群无名的劳动大军,他们每分每秒默默地为资本制造巨额利润、为观众创造内容。但我们对他们却知之甚少。建立在多年扎实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这本书呈现了大量宝贵的一手数据,从互联网从业人员的微观角度,基于事实,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中国互联网产业劳动实践的内在逻辑跟张力。非常杰出的学术著作。

——刘世鼎 澳门大学传播系教授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互联网“大厂”的工作文化,不仅构成社会的热点议题,更是未来工作模式的样板间之一。“打怪升级”的薪酬制度,等级森严的社会关系,充斥泡沫的理想主义……本书通过截取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历史片段,向我们揭示了看似光鲜亮丽的互联网工作的内部动态结构以及背后的动力机制。

——罗小茗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主任

 

 

社会学和人类学近年在解释当代中国巨变方面表现出突出效力与优势,夏冰青博士的新著融合了批判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角,在深描互联网发展的中国之谜方面贡献了来自传播学的声音。作者并未局限于算法争议、数字劳动的纯学理探讨,而是批判性与建设性并重,一再追问并重新倡导“互联网理想主义”。对于自身使用互联网记忆的回顾,使得作者的研究对象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媒介名词,而是融入了一丝丝青春气息和情感记忆。一部在场的、具身的本土研究。 

——张彦武 中国青年报社理论部主任编辑


展开
目录

导论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简介

互联网产业算是文化产业吗?

本书论述纲要

 

第一章 和谁对话?理论框架从何而来?

1.1政治经济学还是文化研究?

1.2从业者群体的生产实践

1.3创意和商业之间的张力

1.4从商品化到金融化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那些大厂那些人: 田野调查的对象

2.2数据搜集

2.3研究的道德伦理问题

 

第三章 工作还是游戏——工作强度与薪酬

3.1互联网产业的职业道德——加班

3.2你想打怪升级吗——游戏式管理下的工资

3.3暗藏玄机的福利制度——高管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分水岭

3.4一夕之间能实现财富自由吗——员工持股的迷思

3.5这么晚为什么还不回家——加班背后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社会关系和保障性

4.1专业从业者与互联网用户之间的生产实践关系

4.2互联网中的三六九等

  4.3部门之争

4.4讨价还价的跳槽与黯然退场的离职

4.5女程序员和培训班的“小透明”

 

第五章 生产实践中的自主性

5.1工作场所自主权

5.2创意自主权

5.3人人都有一个创业梦

 

第六章 自我实现、产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6.1创新?盗版?还是微创新?

6.2从垄断到金融化

6.3互联网理想的消逝

 

第七章 故事的结尾: 于谁有意?于谁有益?

7.1为什么要找互联网产业的茬?

7.2找完茬以后我还能做什么?

7.3还有希望吗?希望在哪里?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