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
1.1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实践与理论背景
1.1.1 实践背景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40多年里,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总量已经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水平,这无疑要归功于创新的引领和发展,只有大力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才能使中国由世界经济大潮的追随者转化为世界经济的引领者。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当前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习近平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总之,创新驱动已成为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源泉,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厘清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潜能。鉴于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世界各国大力推进开放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鼓励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sizedenterprise,SME)创新已成为各个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政策的关键之举。在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全球化市场体系中,中小企业通过持续进行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是全球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以中国为例,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是我国国家层面制定的第一部适用于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性法律,就是为了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小企业的注册数量超过了所有注册企业数量总和的99%,在商业活动及区域就业岗位供给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和维持财政收入稳定、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增长等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当同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行不悖。《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18》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中小企业的注册登记数量由2001年的16万家快速增长到2018年末的3000多万家,近二十年来的增长超过了187倍,并且按照东、中、西、东北地区域划分的中小企业数量年度增长率也在持续上升,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数量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由此显现出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呈现快速蓬勃增长的态势。
对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创新研发是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国内许多中小企业有着强烈的创新意愿,但是这些企业可能由于自身资金不足、能力不够,加之创新研发活动所带来的非排他性、非敌对性及外部性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创新动力不足而难以长期坚持进行创新研发活动。当前普遍认为,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及研发人员匮乏等因素是阻碍中小企业进行创新的“三座大山”。在面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严峻挑战。例如,中小企业市场准入壁垒依旧存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遭遇各类瓶颈、创新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跟不上等,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严重制约国内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由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本身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企业本身无法承受高额的投资费用及巨大的风险,为了确保市场机制的有序运作,及时纠正企业创新活动的偏移,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借助各类政策工具,刺激和干预了中小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出台各类创新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具体涉及金融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商业创新支持体系政策及法律政策四大方面。鉴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8号)、《“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及小微企业的发展。2015年后科技部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科发高〔2015〕3号)(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蓬勃发展。《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仍然面临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创新环境有待优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融资渠道有待拓宽等问题。并且从鼓励科技创业、支持技术创新、强化协调创新、推动集聚化发展、完善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及优化政策环境等七大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致力于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
作为企业外部网络中影响力*大、*为复杂,也是*难预测的重要构成要素,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无疑会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政府扮演着重要的“扶持之手”的角色,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拓展资本市场、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手段支持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也扮演着“有形之手”的角色,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投资的直接干预、对企业经营业务范围和地域空间的干预、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政策性负担等。究其根源,主要是我国长期以来对计划经济形成的路径依赖,使得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不论政府是出于社会目标还是政绩目标,抑或是实现个人对企业的利益寻租,总之,政府会通过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因为政府部门掌握着国家的主要决策权力,尤其是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而言,政府在资源配置、项目审批等活动中更具有主导性话语权。因此,政府的行为作用对于企业的创新发展来说,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高度重视。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除了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外,政府机构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也变得愈加显著,那么政府究竟需要出台哪些政策手段来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尽管实践表明,政府每年通过大量财政拨款、税收优惠减免、项目扶持等一系列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但是政府这些支持手段是否真正促进了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这些不同的支持方式是如何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政府支持行为究竟有哪些?在这些问题背后,仍然隐藏着一个个未被打开的“黑箱”。显然,只有厘清上述问题才能从本质上理顺政府与中小企业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领会“如何让市场主体起决定作用,让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明确政府究竟应该为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做哪些“有用功”,这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市场体系的健全等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2 理论背景
在创新管理研究领域中,创新绩效议题是许多社会科学领域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如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通过对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2005~2018年相关文献的检索可以发现(图1-1),创新绩效的研究近14年来(2005~2018年)处于持续升温状态,由2005年的83篇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1298篇,并且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数量也分别由2005年的17篇、33篇快速增长到2018年的221篇、166篇,由此可见,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是当前学界所关注的热点,正处于炽热化的发展阶段。
图1-1 2005~2018年国内创新绩效研究的学术关注度
从现有的国内外创新绩效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概括起来,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产业市场环境、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等几大方面。根据被引频次和下载次数梳理现有文献,较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Tsai在管理学类顶级期刊《美国管理学会杂志》(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发表的文章目前被引频次*高(903次),他较早地提出了组织内部网络中的技术转移,并且发现网络位置和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27]。Laursen和Salter研究了开放搜索战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开放搜索的宽度、深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形关系。Zeng等探索了与企业组织合作、中介机构合作及研发组织合作等不同的合作网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指出企业间的合作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为显著。Jiménez-Jiménez和Sanz-Valle强调组织学习与创新性是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企业规模与成立年限、产业与环境的波动性调节了三者之间的关系。Lin等提出市场需求对绿色产品创新与企业创新绩效均有显著影响,并且绿色产品创新的三种类型对市场需求和企业创新绩效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张方华从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入手,提出了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包括信息获取、知识获取和资金获取三个方面,并且上述资源的获取主要通过企业社会资本来实现。沈灏和李垣基于联盟关系理论的视角,验证了联盟成员间的依赖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倒“U”形的关系,联盟成员间的冲突关系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显著负相关,并且联盟依赖关系与联盟冲突关系间的交互作用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此外,环境动态性负向调节联盟成员间依赖、冲突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综观上述研究,当前学界主要是从企业组织视角出发,探索企业内外部影响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并对影响机理进行实证检验,而较少看到从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视角,探讨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这一问题。
另外,国内外学者围绕创新绩效的评价议题也展开了一些研究,其核心问题是“创新绩效是什么?”、“评价谁的创新绩效?”及“创新绩效怎么评?”。在现有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围绕区域创新绩效、不同类型产业创新绩效、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及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评价等议题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主要采用了(technique for order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ideal solution)TOPSIS综合评价法、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法、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模糊综合评价(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FCE)法及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比如,Ghazinoory等首先提出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作用包括:通过知识的扩散、模仿、学习等减少与发达国家在技术领域的差距,并且根据伊朗各省的发展状况,构建了一套含有25项指标的区域创新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模型的运用提出不同省份发展所遵循的历史路径和区位特征。Huang等从重要性、自我表达和竞争对手绩效三个方面指出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决策试验等方法确立了14项管理创新绩效指标,进行了两阶段的试验,*终提出管理创新的策略。Edison等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及对软件业从业人员和相关学者的访谈,构建了包含七大类28项的软件行业创新绩效评价的指标框架,并且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绩效评价指标的投入、产出和效果等进行了汇总和分类。刘顺忠和官建成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以中国各区域R&D支出经费、R&D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为创新投入指标,以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外三大系统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新产品产值率、亿元投资新增GDP和万元GDP综合能耗为区域创新产出的衡量指标,系统测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