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减贫与高质量发展
0.00     定价 ¥ 98.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5165612
  • 作      者:
    郭景福,张扬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郭景福,男,汉族,1965年5月出生,山东平阴人,管理学博士。大连民族大学三级教授,优秀学术带头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区域减贫与绿色发展。主讲“管理学”“民族经济”等课程,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教育部以及国家民委、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近20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研究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奖励。被聘为辽宁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奖评审专家、辽宁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师资库专家等。
  
  张扬,男,1980年生,管理学博士,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主持国家民委科研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社科联研究项目等课题十余项,在《经济纵横》《统计与决策》《工业技术经济》《中国草地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减贫与高质量发展》为郭景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机制与对策研究”(17BM2109)的结项成果,该课题于2021年4月结项(结题证书号20211224),成绩为良好。
  书中的创新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长和发展的根源是要素流动。这本书阐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产权清晰。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是人的自利性,它决定了只有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生产者才具有内生性激励。因此,产权明晰是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是促进要素流动的前提关键,是推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制度安排。该书分析了长期“失血”和“僵尸资产”是我国广大农村贫困落后的重要根源,阐明了民族地区可发挥区域自治的政治优势,进一步深化农村资源要素的“三权分置”,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阻滞,推动要素“上山下乡”的逆城镇化流动,促进乡村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有助于实现乡村减贫与振兴发展。
  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经验总结。针对我国民族地区贫困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该书在广泛案例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五个一批”的脱贫经验。我国民族地区应把本地的特色稀缺资源优势、原生态自然环境优势、沿边区位优势以及特色民族文化优势等转化为产业的市场优势,并且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活力是减贫和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教育扶贫”本质上是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贫者的素质和发展能力,从微观个体层面提升群众的素质能力、内生发展动力,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民族地区应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推进基层干部的“带头雁”培训工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创新发展。在“后脱贫时代”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减贫”的原则,以生态资源、生态资本和文化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资本产业化”的绿色发展;持续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特别是把处在生态功能区、脆弱区,资源环境载力严重不足,以及地质灾害频发地带等地域的群众搬离出去,阻断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恶交替循环”是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的有效选择。具有我国制度特色的“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追求经济再分配过程的帕累托和社会正义,在民族地区减贫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继续创新应用。
  三,民族地区减贫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多维度提升公民的福祉。相对贫困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稳定和谐的小康社会,须将过去“精准”脱贫帮扶的经验机制应用于未来“普惠”共享发展,实现从解决温饱问题向提高发展能力转变。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脱贫攻坚大战略之后,这本书进一步论述了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第五章中多维减贫机制和路径),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第六章中包容性发展、绿色发展及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制度、机制和路径对策,为我国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贫困理论与扶贫实践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贫困标准与中国减贫历程
第三节 减贫理论概述
第四节 中国扶贫减贫的实践历程
第五节 2020年底前民族地区贫困状况与贫困原因

第二章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
第一节 特色产业内涵与特性
第二节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第三节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案例
第四节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第三章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脱贫机制与路径
第一节 特色产业扶贫的内涵与机制
第二节 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脱贫的路径与对策
第三节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助力脱贫与发展
第四节 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牧区“生态富民”模式
第五节 喀什疏勒县英塔木村综合脱贫案例

第四章 民族地区多维脱贫减贫案例调查
第一节 民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
第二节 民族地区“产业脱贫”案例
第三节 民族地区“移民搬迁”脱贫案例
第四节 生态保护脱贫案例
第五节 教育脱贫案例
第六节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案例调查
第七节 地方(企业)对口帮扶脱贫案例调查
第八节 多维综合扶贫案例调查
第九节 广西边境地区“越南媳妇家庭”边民脱贫问题调查

第五章 “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减贫与发展的路径探析
第一节 民族地区脱贫效果的脆弱性和返贫的可能性分析
第二节 民族地区贫困户脱贫方法调查
第三节 创新完善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法规
第四节 稳定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通话语言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水平
第五节 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构建高品质“一、二、三产业综合体”
第六节 继续生态移民扶贫搬迁,确保搬迁后群众稳定生活
第七节 持续实施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
第八节 继续完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
第九节 完善农牧民群众的医疗、财产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
第十节 完善社会救助和返贫预警体系

第六章 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论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概述
第二节 民族地区包容性发展路径与对策
第三节 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论
第四节 民族地区推进特色城镇化路径
第五节 民族地区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机制与路径
第六节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