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生态危机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0.00     定价 ¥ 68.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2312880
  • 作      者:
    余玉湖
  • 出 版 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余玉湖,1977年8月,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访问学者、美国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生态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
  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基地宋明理学中心研究员、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科建设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重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重庆市哲学伦理学会理事、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入选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择优资助”计划,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等。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省级社会科学项目4项,重庆市教育教改项目2项,校级及教改课题项目4项等。出版专著2部,参编专著4部。在《新华文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必须面对而且迫切应对的严重问题,生态危机显然不是当今世界上哪个国家可以避开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情了,而是全球各国必须共同应对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命运与共的问题。因此,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如何应对和化解生态危机,需要从各种理论中寻求解决的智慧,而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化解生态危机思想,对生态危机的化解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也正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生态危机批判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所立足的时代视野和理论视域,研究的主题和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是工业文明开启的黄金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取得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马克思却以敏锐的眼光,在资本现代性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时期,他就已经看到了资本现代性的悖论,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和批判。生态危机背后的核心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是从哲学的高度,从现代性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与自然对立的实质,阐述了生态危机的本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提出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解”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力还未取得充分发展的阶段如何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重要创新,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路径,具有中国话语、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表达的新成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态擘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基本方略。“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建设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
展开
精彩书摘
  (二)马克思现代性与生态危机的关系
  由于马克思是从哲学的高度,从现代性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人与自然对立的实质,阐述了生态危机的本质,形成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典型,形成独特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理论,从而为我们从根本上认识生态危机的危害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19世纪,是工业文明开启的黄金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取得长足发展的黄金时期,马克思以敏锐的眼光,在资本现代性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时期,他就已经看到了资本现代性的悖论,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和批判。因此,马克思视域的现代性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状态,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建立在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性思想理论,虽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现代性”和“生态危机”的词汇,但不能仅仅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是否找到“现代性”这样的词汇来判断马克思是否有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及“生态危机”批判形成的思想理论。
  第一,马克思与现代性的关系。马克思本人生活的时代以及马克思建立的理论属于现代性范畴,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理解是依据生产方式划分的。马克思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经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动力,建立起来的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社会关系就是现代性的性质和特征的体现。这种新的社会与之前的社会根本不同:(1)从社会生产目的来看,之前的农业社会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以满足家庭成员自身需要为根本目标;现代性社会则是以交换为目的,为获得交换价值是其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动机和目标,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以获得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现代社会,并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一方面商品经济主张自由、平等,贸易和竞争,促进了现代性社会的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使交换作为手段却变成生产的目的,在这种生产目的的支配下,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异化,人与社会的关系被异化了,同时也使单个人也发生异化,在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都使人变成了工具和手段,人的个性和尊严也在现代性这种生产方式中变成抽象的大写的“人”,主体性变成目的性的工具和手段。(2)从人的自由和约束程度来看,以往的农业社会生产者是被束缚在土地基础上的半人身依附关系,农民没有太多的人身自由,被束缚在地租关系之中;而现代性社会,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社会,商品经济得以建立的必要前提之一就是需要“自由人”,也就是说,商品经济社会要建立,首要必需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大量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力,而且要求这种人必须自由得“一无所有”,才能甘心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因此,从人身自由和束缚上比农业社会的生产者是历史的进步。(3)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衡量,商品生产是建立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工业社会,以科技革命为动力,创造出比以往任何社会更多更大的社会财富。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此,马克思指的社会就是现代社会,是区别于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社会,实质就是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资本现代性。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生态危机的逻辑关系
第一节 现代性与生态危机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生态危机的内涵、成因和特点
第三节 马克思现代性与生态危机的关系

第二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历程及思想内涵
第一节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三节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
第四节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第三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产生生态危机的因素批判
第一节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批判的三个维度
第二节 对“异化劳动”和“自然异化”产生的生态危机批判
第三节 对产生生态危机的“新陈代谢断裂”批判

第四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化解生态危机的对策
第一节 消除异化劳动和自然异化
第二节 化解土地肥力丧失和超越城乡对立关系
第三节 消除资本逻辑和化解生态危机

第五章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化解生态危机的路径及当代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消弭生态危机的现实路径
第二节 实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和路径
第三节 实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当代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