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影响力研究
0.00     定价 ¥ 118.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15647
  • 作      者:
    贾品荣,冯婧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影响力研究》论述高质量发展的六大特征,提出十大路径转向高质量发展,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和创新六个维度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反映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本身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二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在关键要素辨识基础上,找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影响力的短板因素,依托构建的指标体系,《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影响力研究》对我国三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影响力研究》既有战略层面的前瞻思考,又有战术层面的评价模型,是从区域经济角度研究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学术专著。
展开
精彩书评
暂无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③,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他提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①。
  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不仅要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维度的发展,而且要通过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的辐射效应,由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其较强的经济、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区域各方面的发展,通过城市之间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协同和整合,将城市群建设成为集生态共治、创新协同、城乡协调、开放联动、文化融合等功能于一体的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
  这一政策背景下,如何开展城市高质量发展对周边地区是否能够和如何产生的辐射带动作用研究意义重大。既实现高质量发展,又*大限度地发挥对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影响力,是区域经济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1 研究意义
  近年来,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通过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创新驱动、保护环境、增加福利等措施,大力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区域实现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促使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价值的整体提升,反过来进一步提高了首都在区域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创新等方面的影响力。例如,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刘彦平发布《中国城市影响力指数(2018)报告》,以城市文化影响力指数、创新创业影响力指数、生活品质影响力指数、城市治理影响力指数、城市形象传播指数这五个指标为依据,测算得到了我国前十强城市排名情况,北京在这五个方面均位居第一位。方力等[1]依据全国省域高质量发展的分项指数和综合指数,结果发现北京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程度较高,排在全国第一位。
  高质量发展影响力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水平,它的主要表现就是经济、社会、生态各方面的辐射效应,由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发展成为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区域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在生态保护、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协同和融合,将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集生态共治、创新协同、城乡协调、开放联动、文化融合等功能于一体,引领全球,示范全国的城市群。因此,在协同发展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合理评价首都高质量发展对城市群的影响,利用中心城市拉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度,既能为首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又能解决区域下一步的发展问题,同时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1.2 研究进展
  本书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方法与政策路径进行研究,主要涉及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影响力两个方面,高质量发展是研究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理论基础,而城市影响力评价可为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方法的建构提供方法基础,充分促进城市本身的高质量发展,增强其对周边城市的拉动作用,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1.2.1 高质量发展的含义及测度
  要科学评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首先需厘清高质量发展的含义。高质量发展是一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其含义见仁见智,但主流观点认为,对中国现阶段而言,高质量发展是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2]。由于高质量发展的多维特征[3],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三类:单要素指标、全要素指标和综合评价指标,指标选择与指标体系构建契合了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演化历程,由无到有、由笼统到细分,测度方法也更加完善[4]。中心城市是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5],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多领域多视角展开[6,7],但环境维度的指标有待统一归一化,规避不同量纲的影响。
  1.2.2 城市影响力的内涵及评价
  城市群作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格局和潜力核心,中心城市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对城市群中其他城市起到聚集和辐射作用。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城市中心地理论,解释了中心城市对其外围地区的辐射范围的相对重要性、吸引资源的能力等,奠定了城市影响力研究的基础。学者们对城市经济影响力的研究主要结合城市影响范围理论,通过西方的理论模型测算城市规模的空间集聚、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Converse于1949年提出断裂点模型确定两个城市之间的断裂点(辐射范围),再采取辐射场强模型来测算断裂点处的经济影响力[8,9],该方法考虑了交通这一辐射媒介,也反映了辐射路径和辐射力的差异,应用广泛、效果较好,是本书的评价方法基础。但此类研究仅考虑了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指标,具有局限性,进而有学者运用城市的经济综合指标来计算断裂点,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但仍难以客观反映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全面内涵。城市影响力是城市的综合发展势能[10],尤其在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中心城市通过文化、经济、宜居、创新和传播等因素综合反映城市发展水平[11],带动城市群的发展,进一步确立对周围城市的主导作用[12-14]。但目前此类研究多结合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法等构建综合发展指数评价,不能有效反映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强度和辐射路径。
  1.2.3 现有研究简评
  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影响力的概念及其评价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涵盖了经济、文化、环境、治理等方面,但迄今尚未形成严谨的学术界定和统一的评价体系,这些评价体系可为本书的指标建构提供借鉴。在研究视角方面,目前将高质量发展与影响力相结合的研究尚属空白。在研究方法方面,传统的断裂点模型和辐射场强模型能够测算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但针对当前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空间联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书运用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这个综合指标来计算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再以场强模型来计算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力大小,更全面地从空间角度对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大小进行比较分析,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1.3 研究目的
  在理论层面,创新性地将高质量发展和影响力评价相结合,识别关键要素并确定相互关系,构建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理论框架,揭示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内在机理。
  在方法层面,对传统的经济辐射场强模型进行改造,建立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场强模型,将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大小量化为场强大小,定量评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特征进行全面评估与经验总结,从六个维度提出政策路径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为各级政府科学构建高质量发展政策平台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1.4 研究思路
  本书遵循“文献归纳—理论系统分析—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研究—实证应用—政策路径”的思路展开,主要分为理论分析、方法构建与实证分析三部分。
  (1)理论分析部分,主要结合经济发展理论、辐射理论等相关理论,按照“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界定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内涵,识别影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评价体系。
  (2)方法构建部分,首先利用熵权法确定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反映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并将其引入场强模型中,形成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评价方法。
  (3)综合实证部分,首先综合测算典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方法的有效性,随后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探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路径,提供决策参考。具体如技术路线图1-1所示。
  图1-1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内容
  构建本书总体框架与研究内容的前提是清晰地界定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含义。尽管其内涵丰富,但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同时,社会改善、文化建设、现代治理体系、创新驱动等要素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提升的应有之义。结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并为收敛研究内容,本书将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含义界定为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以“五位一体”为逻辑起点,沿袭“理论分析—体系构建—方法研究—实证研究—政策路径”的逻辑主线,梳理高质量发展影响力提升的研究脉络,构建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研究框架,具体包括:
  1.5.1 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1)文献研究及成果借鉴。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包括国内外的人类发展指数、文化发展指数、全球创新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中国发展指数、中国社会治理指数等评价体系,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创新六个关键领域,应用较广、效果较好,可为本书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和理论基础。
  (2)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概念界定和内涵识别。高质量发展影响力是指城市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创新等要素的辐射,对周边区域产生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程度,既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又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3)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关键要素分析。通过系统分析,找出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关键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作用方式和影响机理,为表征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1.5.2 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指标体系构建
  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和创新六个维度构建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反映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本身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二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考察影响区域联系方式、强度的指标)。在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关键要素辨识基础上,找出高质量发展影响力提升的短板因素。
  1.5.3 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
  运用熵权法得到反映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并将其纳入辐射场强模型,构建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方法。
  (1)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合成。突破单一定量评价思路,创新性地提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由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创新六个影响力分指数组合赋权构成,综合反映城市实力。
  (2)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方法研究。本书对传统的经济辐射场强模型加以改造,将高质量发展水平(用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综合指数进行表征)作为辐射要素纳入场强模型,构建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评价方法。首先利用断裂点模型计算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范围,然后利用场强模型测算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大小,全面地分析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情况。
  1.5.4 实证研究与政策路径探讨
  实证研究的目的是检验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并在实证过程中结合现行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理论和方法的修正和完善,进而提出政策路径。
  (1)方法应用。从横纵向比较两个维度,进行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评价实证研究,根据评价得分和排名确定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大小。
  (2)政策路径研究。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辨识,从六个维度不同层级的指标体系角度,提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提升的政策路径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政策的顺利落地实施。
  1.6 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指标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1.系统分析法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当经济增长系统的基础条件优良、各构成要素相互耦合、各利益主体之间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均衡时,整体的经济社会系统呈现有序的高质量发展。本书运用系统分析法分析影响区域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关键要素。
  2.统计分析法
  调研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相关数据,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意义 1
1.2 研究进展 2
1.2.1 高质量发展的含义及测度 2
1.2.2 城市影响力的内涵及评价 2
1.2.3 现有研究简评 3
1.3 研究目的 3
1.4 研究思路 3
1.5 研究内容 4
1.5.1 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4
1.5.2 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指标体系构建 5
1.5.3 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 5
1.5.4 实证研究与政策路径探讨 5
1.6 研究方法 5
1.7 研究创新点 6
第2章 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基础 8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对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8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8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9
2.2 发展经济学理论及其对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9
2.2.1 发展经济学理论 9
2.2.2 发展经济学理论对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10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11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1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11
2.4 区域经济学理论及其对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12
2.4.1 区域经济学理论 12
2.4.2 区域经济学理论对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16
2.5 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其对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16
2.5.1 生态经济学理论 16
2.5.2 生态经济学理论对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17
2.6 系统理论及其对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17
2.6.1 系统理论 17
2.6.2 系统理论对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19
第3章 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 20
3.1 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分析 20
3.1.1 高质量发展的国际背景 20
3.1.2 高质量发展的国内背景 21
3.2 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战略性 22
3.3 高质量发展的六大特征 23
3.3.1 特征之一:发展性 23
3.3.2 特征之二:多维性 23
3.3.3 特征之三:创新性 24
3.3.4 特征之四:协调性 24
3.3.5 特征之五:可持续性 24
3.3.6 特征之六:复杂性 25
3.4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容 25
第4章 十大路径转向高质量发展 27
4.1 路径之一:“内循环”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 27
4.2 路径之二:经济结构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28
4.3 路径之三:自主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28
4.4 路径之四:新经济支撑高质量发展 29
4.5 路径之四: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 29
4.6 路径之六:消费拉动高质量发展 30
4.7 路径之七:服务型制造促进高质量发展 30
4.8 路径之八: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 31
4.9 路径之九:“双碳”目标助力高质量发展 32
4.10 路径之十:共同富裕聚力高质量发展 32
第5章 高质量发展影响力概念界定 34
5.1 理解高质量发展的三个角度 34
5.2 影响力的概念 35
5.2.1 城市影响力 35
5.2.2 经济影响力 36
5.2.3 社会影响力 37
5.2.4 文化影响力 37
5.2.5 生态影响力 39
5.2.6 治理影响力 39
5.2.7 创新影响力 41
5.2.8 影响力研究述评 41
5.3 高质量发展与影响力的关系辨识 42
5.4 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定义 42
第6章 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44
6.1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文献研究 44
6.2 影响力指标体系研究 47
6.2.1 经济影响力指标体系研究 48
6.2.2 社会影响力指标体系研究 49
6.2.3 生态影响力指标体系研究 50
6.2.4 文化影响力指标体系研究 52
6.2.5 创新影响力指标体系研究 52
6.2.6 治理影响力指标体系研究 54
6.3 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代表性指标体系 56
6.3.1 经济发展类指标体系 56
6.3.2 文化发展类指标体系 65
6.3.3 社会治理类指标体系 74
6.3.4 创新类指标体系 86
6.3.5 环境类指标体系 94
6.3.6 其他人类发展指标体系 104
第7章 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09
7.1 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109
7.2 构建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说明 109
7.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09
7.2.2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方法 110
7.3 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1
7.3.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111
7.3.2 指标相关性分析与指标确定 113
7.3.3 指标释义与测度方法 116
第8章 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方法 122
8.1 城市综合实力测算方法 122
8.1.1 熵值法确定权重 122
8.1.2 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 123
8.2 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模型 123
8.2.1 断裂点计算方法 123
8.2.2 辐射场强模型 124
第9章 珠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报告 126
9.1 现状分析 126
9.1.1 经济发展 126
9.1.2 文化旅游 129
9.1.3 技术创新 129
9.1.4 社会发展 130
9.1.5 政府治理 131
9.1.6 绿色生态 131
9.2 城市综合实力测算 132
9.3 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实证分析 134
第10章 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报告 138
10.1 现状分析 138
10.1.1 经济发展 138
10.1.2 文化旅游 139
10.1.3 社会发展 140
10.1.4 绿色生态 140
10.1.5 技术创新 141
10.1.6 政府治理 141
10.2 城市综合实力测算 142
10.3 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实证分析 144
第11章 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评价报告 149
11.1 现状分析 149
11.1.1 经济发展 149
11.1.2 文化旅游 151
11.1.3 技术创新 153
11.1.4 社会发展 153
11.1.5 政府治理 154
11.1.6 绿色生态 155
11.2 城市综合实力测算 155
11.3 核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实证分析 158
11.3.1 断裂点的计算 158
11.3.2 辐射场强模型 160
11.3.3 分指数的计算结果 161
第12章 三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影响力比较报告 170
12.1 高质量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170
12.1.1 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比 170
12.1.2 文化旅游的现状对比 171
12.1.3 技术创新的现状对比 171
12.1.4 社会发展的现状对比 172
12.1.5 政府治理的现状对比 173
12.1.6 绿色生态的现状对比 173
12.2 综合实力的比较 175
12.3 高质量发展影响力范围的对比分析 175
12.4 高质量发展影响力强度的对比分析 176
第13章 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力的建议 177
13.1 着力点之一:以质量效益为核心要素发展自己,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开放 177
13.2 着力点之二:打造成为创新引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177
13.3 着力点之三:积极培育发展世界*“高精尖”产业 178
13.4 着力点之四: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园区 178
13.5 着力点之五:推动城市群交通设施有效衔接 178
13.6 着力点之六:开展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 178
参考文献 17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