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医王庞安时》:
第一章 医家少年聪颖好奇
身世之谜
话说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从此之后,唐朝政权内部矛盾不断加剧,同时也扩大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及朋党之争的局面,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政治力量,一度强盛的唐朝帝国日渐病人膏肓。直至唐朝末年,土地兼并疯狂至极,“美地农产,尽归豪奸”,赋税极端苛重,吏治极其腐败,政治一片黑暗,社会危机急剧加深。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刺史于是当时统治集团腐败的突出代表,他“专有汉南之地”,公然聚敛钱财,恣意虐杀百姓。百姓难以生存而不得不铤而走险,张旗结党,打家劫舍,杀富济贫。唐朝灭亡以后,代之而起的是五代十国,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多政权并存的分裂割据时期。这种纷争割据状况长达半个多世纪,而当时的湖北地区,分别为几个政权控制,真正可谓九州离析,荆楚破碎,盗贼蜂起。
当时,在湖北襄州有一户人家,户主名叫庞慥,苦读儒家典籍,以教书行医为职业。通过多年的积累,家境慢慢富裕,日子过得还不错。庞慥胸怀远大抱负,遵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训,儒和医是一对孪生兄弟,儒是医的基础。他利用自己的有利文化主攻中医学。他广泛涉猎各种医书,汲取精华,尤其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针灸甲乙经》《脉经》《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认真研读,反复品味。对中医药学有一定的积累和体会后,遂开始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庞慥既开药店,又做医生。他一边认真钻研医学,一边进行医学临床实践,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在短时间里很快成为襄州一位有名的医生。由于求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加上他善于经营药店,慢慢赚了一些钱,添置了一些田产,就在庞糙苦心经营,日子过得比较红火的时候,家里突然遭强盗光顾。家里值钱的东西几乎被抢走殆尽,包括药店的人参、灵芝等贵重药物无一幸免。这次巨大的经济损失给庞慥以沉重的打击。
这些年来,庞慥通过不断的打拼,好不容易有一些积蓄,日子才刚刚过得好一点。谁能料想,如今突然发生此番变故,今后的生活怎么过下去啊!连续几天,全家人都无心开业,大门紧闭。每天来求医问药的人,拍拍门之后,见里面无人应答,不知何故,只好悄悄离开。就这样,庞慥在家里呆坐了整整三天三夜。毕竟他是一个知识渊博和有想法的读书人,只要能静下心来思考,还是能想出办法渡过难关。通过三天的静坐深思,他终于痛下决心,离开此地另谋出路。他不想在此地再待下去了,要走得更远一些,希望到偏僻的地方去,到民风淳朴的地方去,到能让他有所作为、有所发展的地方去。那到哪儿去合适呢?思来想去,符合这些条件的地方在湖北只有蕲州之地。
蕲州是湖北最偏远的地方,在荆楚大地它又算得上是一块酣睡的土地,当时经济、文化都很落后。有人对唐代末期的情况做过不完全统计:唐代荆楚地区,所见到的散文作者共34人,其中襄州17人,荆州12人,鄂州2人;诗人45人,其中襄州15人,荆州18人,鄂州5人,蕲州全系空白。但社会民情却较荆襄为好。杜牧曾有诗云:“在大江之侧,云梦泽南,古有夷风,今尽华俗……风俗谨朴,法令明具。”
庞慥的决心下定了,他想在迁居之前,首先要到该地实地考察一下,但这件事暂时不能让其他人知道。于是他跟夫人说:“我要出去几天,如果有人这时来找我,就说我被人请去看病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他出发来到蕲州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1933年由孔庚提议中华民国政府将蕲水县改名为浠水县,以后“浠水县”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到这个地方一看,果真是个好地方,蕲水县地处江淮腹地,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适宜种粮和采药,交通也很便利,上可人川,下可通海,左淮右江,四通八达。但住在这里的乡民有些陋习急需破除,他们迷信算命、卜卦、看相、看风水,无论农村还是市镇都缺医少药。庞憷觉得像他这样的医生,来到此地一定会大有作为。经过一番考察,蕲水县麻桥龙井村又是蕲水最好的安身立命之处。他认为,选择的居住地最好在离城不远,相对偏僻,但交通便利、人流较多的地方,麻桥就自然而然成了他的最佳选择。
从明朝《蕲水县志》记载,可以看出庞慥当时的这种想法。《蕲水县志》载,麻桥古时又称麻桥港,水路往三台方向可直接与浠水河主航道相通,陆路又处于蕲水县城至黄州的交通要道上,且距蕲水县城仅十五里路程。麻桥地带还丘陵多山,盛产天然药材,这样的地理环境十分方便患者就医并有利于药材业发展。
一个月以后,蕲水之地传出有个姓庞的医生已落户在蕲水麻桥龙井村,但谁也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不过听说来的是一个医生。在那个缺医少药的时代,对当地人来说,确实是个好事。于是,大家喜上眉梢、奔走相告,加上庞医生态度和蔼可亲,医技高超,慢慢地庞医生的名声就传开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