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文化会给词语符号留下其特有的标记,赋予其特定的含义。相对应的文化意识也会影响语义的发展。在理解的过程中,对于同一种符号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所理解的程度可能会出现差异。人们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在短时间不能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内涵,也是可以理解的。
文化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类从出生到成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文化教育、价值观念都会出现变化,并不会保持一成不变。
1.文化意识影响语义
词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会影响词汇的意义。人们在赋予各种事物名称的时候,所选取的符号具有任意性,但是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所选取的符号有一定的规范性。例如,很多美国人都信奉基督教,英语中的星期五,就会使信教者自然而然地想到耶稣受难,对于星期五这个词汇,也会带有悲观的色彩,与此相反的是星期日,人们会联想到耶稣复活,自然这个词汇也就产生了积极的色彩。而在我国对于这两个词汇并没有特定的情感设定。
词的意义与运用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这其中会受到文化意识的影响。例如,在英语中actor(演员),这个词汇就出现了变化。在莎士比亚时代,演员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是不被人们所看好的职业,甚至是令人鄙夷的职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影视时代,演员这一行业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地位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与理解。
2.文化意识反映具体符号的意义
不同的文化意识对于同样的词汇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即便是对待同样的事物,不同的国家也有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反应、思维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两种文化有着优劣之分。思维模式的不同,也就影响了对事物赋予意义不同。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跨文化交流中文化意识会影响词的意义
一种语言符号的编码必须借助另一种文化语言符号进行解码,信息编码不仅是一种符号信息,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只是在解码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意义上的改变。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杜鹃与蝉,代表的是凄切、悲凉的文化含义。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讲,这两种事物,并不具有这样的悲剧色彩。所以说理解“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这样的诗句,对外国人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只能通过翻译来理解,所以中国传统思维中对于这两种事物的理解,是很难在短时间被外国人接受的。
在中国文化中,经常使用蜡烛来代表教师,这是中国古诗中的典故,再加上,我国以往的婚礼中会出现红蜡烛来表示婚礼的喜庆。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来讲,是很难将蜡烛、教师、婚礼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只能想到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或者是烛光晚餐。
(2)同一文化环境下,不同的交流环境会影响词的意义
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也是对词的意义进行不断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一般是无意识的,相同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会选择合适的文化词语应用在合适的文化环境中,文化词语的使用必须要符合文化环境。
即便是相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情景下,也会有文化差异,形成亚文化群。一个国家也会有不同的文化,参照不同的标准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划分,例如,乡村文化、市区文化、雇员文化等。英文中的“rope”,对于一般人来讲,是指绳子,但是对于拳击运动员来讲,就是运动场上的围绳。对于不同的职业的人来讲,同样的单词,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
(3)词的内涵意义丰富的情景下,文化意识会影响词的意义
每一个单词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中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或是快乐,或是悲伤,或是美妙,或是悲哀。不管表达什么样的含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