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与个体:三江傈僳族民歌传承调查研究》:
一、地域性的民歌人文环境
本书选定的研究地域范围是云南省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区域内的怒江福贡县、迪庆维西县和丽江玉龙县,所以这个部分也将集中描述这三个地区范围内的傈僳族文化。
(一)怒江流域
怒江发源于青海唐古喇山南麓,上游称黑水河,藏语称“那曲卡”。流经西藏自治区后从云南西北部的贡山县青那桶进入云南省境内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地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镇康县境西部与枯柯河汇合,再向南与南定河、南棒河汇合后流经缅甸,称萨尔温江。
怒江,又名潞江,古时称泸水。因为原住民之一是怒族,所以江水称之为“怒江”。
福贡县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高黎贡山和碧落雪山之间的怒江峡谷,东与维西县、兰坪县交界,南与泸水市相接,北与贡山县比邻,西与缅甸接壤,依南北向呈长条形。境内东有碧落雪山,西有高黎贡山,两山对峙,怒江奔腾于期间,形成了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势。气候立体,民族众多。全县有15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是傈僳族,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半山腰,少部分居住在沿江一带和区镇附近。“福贡”有“幸福的高黎贡山”之意,当地民族歌舞资源丰富,被誉为“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怒江傈僳族与其他地区的傈僳族有相同的家族村社和家庭结构。家族有自己的聚居区域、耕地和公共墓地,家族事务由族长协调统筹。实行互助合作,保留着氏族的图腾名称。家庭财产由小儿子继承,并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男子在家中负责开山建屋、犁田耕种、外出做生意;女子负责纺麻织布、养鸡喂猪、操持家务、养育儿女;放牧牲畜、找菜领娃、助理家务则由家中儿童承担。福贡傈僳族女性常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头上戴着珊瑚、料珠做成的“欧勒”帽,胸前喜佩玛瑙、海贝或银币串成的胸饰。男子用蓝色或红色布做包头,身穿麻布衫,长衫及脚踝,下着宽大的裤子,右腰配刀、挎箭包、肩扛弩弓,以显英武。
传统房屋以“千脚落地”的茅草房和木板房为主,后来逐渐以木柱房和石头房居多。房屋内设有火塘和三脚架,用来烧火做饭兼用取暖。
傈僳族素以幽默好客闻名,民间歌舞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客人来时,常用烤乳猪和杵酒招待,边喝边唱、边唱边跳,通宵达旦。傈僳族生活艰辛,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都耗于谋划生计,平素家庭很少娱乐活动。每晚家人围火团聚时,妇女多做针线活,男子则吸烟闲谈,或饮酒解闷,此时父兄常为子弟讲述该族或该家以往的历史和传说故事。除此而外,傈僳族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歌舞了。“每当歌舞之际,男弹琴、女吹箫,并弹口弦,随意欢跳,无论婚嫁宴会,均喜举行。对于招待,极为简单。主人仅给之以酒,男女开怀畅饮,不分老少,围坐歌唱,互相答和,所唱之歌,皆触物感怀,临时成句。”基督教徒们也常以合唱赞美诗为主要的娱乐活动。
宗教信仰以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为主,几乎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他们崇拜和信奉的对象,认为世间有很多神鬼存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不少傈僳族民众,尤其是怒江峡谷各县、维西、腾冲、盈江、耿马等地的傈僳族民众放弃传统的原始信仰,转而信仰基督教。传教士结合傈僳族的语言,搜集整理相关的词汇,借助拉丁字母,创制了俗称“老傈僳文”的文字,广泛用于《圣经》印制,在傈僳族地区广为流传。怒江地区的基督教在近百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当地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茶山人、勒墨人共同信仰的宗教,其中傈僳族信众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福贡、泸水及贡山。基督教会的主要圣事有洗礼和圣餐,每周日在教堂举行主日礼拜,周三、六晚上进行晚祷告,宗教节日有复活节、感恩节和圣诞节。节日期间,信众欢聚在教堂,举行各种讲道、唱诗等庆祝活动。其中被誉为天籁之声的无伴奏四声部赞美诗合唱成为怒江峡谷的独特之景。
福贡县南北地区的年节习俗略有差异,南部即鹿马登以南的赤恒底、腊土底、腊乌一带,一般在樱桃花开的时节,具体日期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确定。节前准备柴火、水酒、杵酒,糯粑粑、籼米粑粑。年节当天需要洒扫祭祀,抢舀新水,以饭食酬谢家狗,并举行隆重的接祖仪式。年节第二天,年轻人要举行射弩比赛,老年人则用射箭来预测新年的凶吉。整个年节期间,同辈老人一般都聚集在一起,喝酒弹琵琶对歌,喝同心酒、讲述历史传说。青年男女则盛装打扮,在江边沙滩举行“沙滩埋情人”的活动,把相互有爱意的两人先后埋入沙坑,边埋边唱丧葬歌、跳丧葬舞,寓意驱除身上的死神,幸福长久。县城北部地方的年节则一般不举行活动,没有禁忌,也没有祷告,仅只是在家休息几天。后来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北部的年节内容也开始丰富起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