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第二节 院校管理层面
一、健全顶层设计,紧跟产业发展动态
制度建设对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制度明确了教育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和基础。制度建设的有效性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和稳定的结构出现在教育进程中,为教育建设的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均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高职院校之间的良性互动。而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必须要有合理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但同时高职院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制度缺失的问题,如相关教育法规并未明确高职院校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高职院校的章程也因其效力层级而并不具有完全的行政效力;办学主体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符合“双一流”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建设要符合“双一流”建设的目标,高职院校要在“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引导下,积极地完善校内章程,同时遵守相关政策,调整资源,与政府、社会保持相应的互动关系,提升相互之间的合作程度。政府也要积极地引入产业发展动态以及产业发展前沿因素,使政策的设计与制定能够体现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方向。高职院校的发展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地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对相关专业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做好院校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治理体系。
从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来看,我国有关高职院校的相关规则或规定还处于发展的状态。这就要求政府在顶层设计中要考虑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性,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理念,深入地考察高职院校在办学中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和优势因素,同时也要明确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资源和条件,抛弃传统教育理念的不利影响,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促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建设以及带动教育资源的流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对我国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作为有极强社会属性的办学主体和办学形态,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在社会、行业中的影响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办学,有效解决因教育资金紧张带来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社会主体可以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条件,构建特色化的教育模式,丰富我国教育形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基础服务和教育基础内容,创造全新的教育形态。为了维护高职院校合法权益以及保障教学进程的有效进行,顶层设计要充分保障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允许其在法律范围内自由决定校内事务和校外关系的调整。这能够有效地调动社会主体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建设进程中,也能够有效地调整办学主体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厘清双方在教学运行、教学目标等层面的权利和义务。
产业发展动态代表了社会生活结构调整的方向,对高职院校做好顶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与企业不断地进行合作,保持密切的联系,并探索一种新的协同育人模式,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入产业实践,对推动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可以转变为一所集产、学、研、用、培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机构。这是高职院校转变的重要模式和步骤②。企业作为提供资金的一方,并作为办学主体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企业的实践物资、实践资料和实践资金等投入教学中,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实践器材、实践环境的综合建构水平。对企业而言,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能够保证企业在发展阶段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有利于满足企业方的人才需求。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日益重视,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认可,增强企业对高职院校的认知,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日益提升,品牌形象也随之提升。
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联合培养,使得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岗位技术要求。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实习阶段进入企业,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种模式的存在能够缓解教育政策的变化带来的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才或高级工程师作为实践指导老师,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有助于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同时高职院校也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产业形态来调整课程设置、培养体系,使学生的培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处于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运营模式中,两种模式的碰撞能够激发产生创新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教师通过将企业的理念和企业技能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提升对社会实践的认知。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创造了一种企业学院的模式,即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校企合作的新型模式,能够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具有连续性和持续性的人力资源,同时企业所具有的资源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良性的支持。这种稳定性和持续性能够使双方在这种教育模式中获得成长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功关键在于企业和高职院校要充分尊重双方的特质与目标。企业的目标在于经济利益的获得,而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其目标在于人才的培养。这两者要寻求平衡点,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要保持密切的合作,要建立在双赢的局面之上,建立全面、互动、长效的合作机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