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区域经济学
0.00     定价 ¥ 88.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08178052
  • 作      者:
    王振,等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构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梳理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展望高质量发展未来趋势;

不仅有前沿理论分析,更是问题导向,结合社科院高端智库的优势,注重政策分析和实践操作,以增强学生对区域经济问题、战略的理解。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振,1963年生,1998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信息研究所所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创新经济、中小企业、人才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高端智库专项等国家重大课题,完成省部级、地方研究课题上百项。担任《长江经济带蓝皮书》《长三角经济蓝皮书》和《数字经济蓝皮书》主编,以及长江经济网、丝路信息网负责人。

展开
精彩书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是我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第一要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国家和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全局性、整体性谋划和布局,更需要全国各地加强协同,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同完善技术创新链,形成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发展的重点是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区域创新发展则是协同创新理论在区域空间上的拓展。区域协同创新不只是关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作机制,还关注这些创新主体在不同区域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作机制,丰富和拓展了协同创新的内涵、功能和边 界。

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理论,核心观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一种内部自发的过程和“创造性的破坏”,即创新的过程是不断破坏旧结构和创造新结构(Schumpeter,2017)。

区域创新的概念内涵可以追溯到马歇尔产业区,在地方化经济带来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强调向“学习型区域”转型,从而避免区域发展路径锁定,创新被认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嵌入地方的互动学习过程(Asheim,1996)。而协同创新并不特别强调空间内涵,更关注创新主体合作创新的状况和程度,以及不同来源的创新要素有机配合而产生整体效应最优的协同过程(杨耀武、张仁开,2009;魏江,2010)。区域协同创新是对上述相关概念内涵的综合,可以从不同的空间尺度来理解(见图4-1)。在地方尺度上,区域内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有机会向创新集群演化。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主要依靠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等创新主体的共同驱动(杜德斌,2015)。在区域尺度上,从创新主体协同上升为地方之间合作,属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高级阶段,强调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互动作用,这是本章内容主要阐述的区域协同创新概念,即以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为基础,实现要素的区域共享,增强区域竞争力,从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区域协同创新是一种高效的创新,所产生的“协同效应”表现为目标驱动、要素聚合、组织机制强化、优势互补等(胡志坚、苏靖,1999)。由于具有跨地区、跨组织、跨文化的特点,创新主体的目标、文化、认知差异和互信缺失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阻力,为此,区域间需要加强构建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协同机制。

本部分介绍以西方理论为主的国外经典理论,国外经典理论的体系演进过程主要表现在知识生产从传统的线性模式向更开放的非线性模式转变,并借鉴协同学形成协同创新理论,进而在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侧重于从创新制度与环境视角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坚定不移地走符合国情的创新道路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经验,在此实践中也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创新理论。


展开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1

第一节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1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演进/10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新进展/19

第二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26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26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中期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30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34

第四节 新发展阶段与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47

第三章.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及其空间治理/53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基准与功能空间/53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空间治理模式/59

第三节 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瓶颈问题/64

第四节 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实现路径/68

第四章.区域创新发展/74

第一节 区域协同创新理论综述/74

第二节 区域创新发展的协同机制/84

第三节 区域创新发展政策体系/93

第四节 区域创新发展研究方法/100

第五章.区域协调发展理论/110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综述/110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机制/118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122

第四节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法/128

第六章.区域绿色发展/134

第一节 区域绿色发展理论综述/134

第二节 区域绿色发展的实现机制/142

第三节 区域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149

第四节 区域绿色发展研究方法/154

第七章.区域开放发展/164

第一节 区域开放发展理论综述/164

第二节 区域开放发展的推进机制/171

第三节 区域开放发展的政策体系/178

第四节 区域开放发展的评价方法/182

第八章.区域共享发展/189

第一节 区域共享发展的理论综述/189

第二节 区域共享发展的动力机制/194

第三节 区域共享发展的政策体系/200

第四节 区域共享发展的评价方法/205

第九章.城市群发展/210

第一节 城市群发展的理论综述/210

第二节 中国城市群发展状况/217

第三节 城市群形成发展的理论机制/229

第四节 城市群研究方法/235

第十章.长江经济带发展/242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特征/242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构架/250

第三节  深化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260

第十一章.京津冀协同发展/265

第一节 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特征/265

第二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271

第三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趋势与展望/277

第十二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285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特征/285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293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的趋势与展望/296

第十三章.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302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302

第二节 新时代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新内涵/309

第三节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与展望/315

第十四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327

第一节 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特征/327

第二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336

第三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与展望/33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