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版于1957年,原书10万字,在希腊罗马史的林林总总的读物中,的确是一本小书,但却独具特色。2008年的三联版对本书内容做了重要的扩充。增加作者研究希腊罗马史的两篇重头文章和一篇经典译文——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史》选译(第七卷),全书增为18万字。这次的扩充为读者提供拓展阅读,有助于深化并真切地认识希腊罗马及其古代世界。
此书从问世至今,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版本不断更新,在一代代青年读者中延续其生命。三联版特邀作者长子、世界史学者吴遇先生撰文,着重介绍了作者与古代希腊罗马史的学术渊源,这篇5千字的“代后记”,内容丰富,情理并茂,栩栩如生。与此同时,三联版也实现了吴遇为父亲的书画插图、配照片的心愿。2022年,我们再次以全新的面貌推出新版,在观照21世纪的世界时,佐以古典与文明的视角。
代后记:因为风,我们去看看希腊和罗马
(吴遇)
本书的责任编辑孙晓林约我写这篇后记。由于诸多无法推辞的理由,如,本书作者是我父亲,我又自告奋勇地为本书画了些插图,事实上已经参与了一点再版工作, 而孙晓林又是我大学和研究生时代的同学, 总之没法说不, 只好应了下来。从来没有写过后记,便找来一些书,看看别人如何写。看过一些后,略作比较,我认为,写一点题外的但是和书的作者、内容多少有点关系的话,可能比较有意思。于是,就有了如下这篇后记。
想说的第一点,是我父亲本人特别喜欢这本书。他曾在不同场合对我们兄妹几个都说过,在他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著述里,他最喜欢的就是这本篇幅并不大的《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他还说,他喜欢夹叙夹议的写法,不去枯燥地讲道理,也不去琐碎地讲故事。他对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正在上大学。那时,我们在学世界古代史,希腊和罗马的历史当然是重头戏之一,大家手头的参考书林林总总,包括周一良伯伯和父亲主编的《世界通史》。有一天,不知是谁在图书馆发现了这本印得不太像是纯学术著作的《古代的希腊和罗马》,读后便传开来。很多同学的看法是,不仅好读,而且有用。好读是显而易见的,从开篇起,读者就不知不觉地随着作者逍遥自在的笔,成了“因风吹去的游人”,飞临阳光明媚的爱琴海,飞到神话般的克诺萨斯宫里。那时候,我们这批大学生的文化欣赏心态还处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那种乍暖还寒的状态,因此,书中所描述的克里特文化的世俗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后,当年的同学在回忆读此书时,还记得书中描写的头戴花冠,束腰垂发,身着紧窄的胸衣和飘逸长裙的少女。这个形象是如此之鲜活,例如前面提到的孙晓林同学,就认为书中曾有一幅古希腊少女如此着装的插图。说这本书有用,也是大实话。因为好读,所以好记。凡读了此书的,在后来的期终考试时,大约手中都多了一张应对古希腊罗马史试题的胜券。书中提到的一些西谚典故,如,“恺撒渡过泸泌涧”(Crossing the Rubicon),“吾到,吾见,吾胜”(Veni,vidi,vici.),“皮洛士的胜利”(Pyrrhic victory),等等,对于日后学习西方历史文化的人,想必也会有重逢的时刻。
第二,这本书的产生,照父亲的话,是出于一个“偶然”的原因。书于1957年初版,显然是父亲那时在武汉大学承担世界古代史教学的缘故。我曾问过父亲为什么那时去教世界古代史。父亲回答说,因为一解放,大家都热衷于搞近现代史,古代史成了个冷门。但总要有人教吧,于是就承担下来。父亲当时写的一些关于希腊城邦、希腊化文化、古代埃及和巴比仑的文章,都缘于这个“偶然”。他在后来回忆自己怎样接触世界古代史时说,是“教学方面的偶然承乏,写作方面的偶然有约”使他有了较多的机会接触世界古代史。从父亲的学术准备来看,他对世界古代史的研究,的确是在新的形势下另起炉灶。我这样说的理由,是基于他的硕士和博士论文所涉及的内容。他的硕士论文是研究“士”在中国封建社会瓦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他的博士论文则是研究探讨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的性质。在这两个研究中,特别是博士论文,他都用到西欧的历史材料。但绝大多数的西欧史料,都是关于中世纪的,涉及到欧洲古代史并不多见。如果说父亲的学术准备不足,他的学术经历和心理准备则相对丰富。这就是他曾对我说过的他在做学问时转弯的故事。其实最初点拨他转弯的人是他的老师陈序经先生。陈先生甚至说,多转几个弯,还有好处。在父亲的学术经历中,的确转了不少的弯。例如,从比较传统的历史研究转到对经济理论和经济史的研究,从经济史转到对制度法制史的研究,从偏重封建中国转到封建时代的东西方对比研究。这样的一些转弯经历大概使得他在心理上不再畏惧新的转弯,因此,这一次,就从封建中世纪“偶然”地转到了世界古代。不过,现在回头来看,他先前的几个弯似乎是越转越热,且有较多的个人选择余地;而转向世界古代史则是转入了一个明显的冷门,而且恐怕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个人选择。
卷头语
第一章 荷马时代的前后
一 克里特和迈锡尼
二从荷马时代到古典希腊城邦形成的前夕
第二章雅典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一由氏族到国家和国家形成后的社会变化
二从梭伦改革到克利斯梯尼的改革
第三章 斯巴达
一 自足的经济
二 尚武的社会生活
第四章 雅典的强盛和繁荣
一 对波斯的战争
二 雅典的海上霸权
三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四奴隶制民主的政治生活
五雅典全盛时期的文化生活
第五章从希腊霸权的更迭到亚历山大东侵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和旋起旋仆的霸权
二马其顿霸权和亚历山大东侵
第六章台伯河上的小城邦
一 罗马国家的形成
二贵族共和国的内部斗争
第七章罗马的扩张和社会变化
一 罗马的军团
二地中海上新霸权的出现
三扩张期间的社会经济变化
第八章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世纪
一奴隶的处境和奴隶起义
二挽不回的兵农合一制
三军事独裁的形成和共和国的崩溃
第九章奴隶制大帝国的全盛
一渥大维——新的恺撒
二所谓“罗马的和平”
第十章罗马奴隶制帝国的衰亡
一 第三世纪的危机
二 徒劳无益的改革
三 最后的崩溃
附录
希腊城邦的形成及其历史特点
东西历史汇合下的希腊化文化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史》选译
代后记
因为风, 我们去看看希腊和罗马 (吴遇)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