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极限
如果说明朝的前几十年是帝国制度汉化、帝国巩固和扩张的时期,那么到了 15 世纪中叶,明朝在海洋和陆地上的扩张最终达到了极限。在海上,日本与明朝划分海上边界线,两国关系依然复杂,商业合作与竞争并存。因此,大部分倭寇活动起源日本,同时有与华南居民的合谋。华南地区的居民试图摆脱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垄断,从而参与到欧洲列强推动的太平洋贸易的发展红利中。16 世纪,明代中国彻底背离了海洋,但这并没有阻止太平洋成为融入现代全球化贸易体系的主要通道之一。商贸、走私和海盗等活动不受国家控制,却对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在内部,领土扩张的边界也非常鲜明 :北部和西部的边界不仅是政治上的,还是地理和文化上的边界。这些分界线确实标志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区与以大牧场和沙漠为主的游牧世界之间的分隔。各边界内都是一片广袤的土地,聚居着文化和语言各不相同的民族。统治这个庞大帝国的官僚机构人员不足,他们与地方精英达成协议,由地方负责征收贡品,实行司法自治。
此外,地方通过将土地赠予军人的方式独立组建军队。通过建立人口普查巩固了整个系统,根据世袭原则将人口固定为各个阶层。这个概念是一种社会乌托邦,最终成为僵化的工具,无法适应 16 世纪中国社会经历的剧变和转型。
洪武曾亲口叮嘱儿孙要保留他精心创建的体制。这一体制包含朝贡、分配土地和废除奴隶制,其灵感来自于他幼年经历苦难后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摆脱虐待的渴望。
到 15 世纪上半叶,明帝国或多或少已达到其领土扩张的极限,并建立了其政府的基本机构。闭关锁国发端于两个时间点 :首先是海上远航的结束(1433 年),然后是 1449 年的土木之变。
英宗皇帝(1435 年—1449 年第一任统治,年号正统 ;1457 年—1464 年第二任统治,年号天顺)即位时不满九岁,宦官王振趁机乱权。1449 年,也先(Esen Taidji)与明朝官员私通,率领瓦剌(Oïrat)部众攻陷长城防线,从蒙古兵分四路大举入侵明朝领土。王振说服英宗御驾亲征,但由于组织不力,明军被蒙军大败于土木堡,英宗被俘。明军大多数将领和高官尽数牺牲,据有关记载,王振本人也被军中将士杀死。
这次战败是明朝遭受过的最屈辱的一次失败,导致了一场险些亡国的危机。英宗被俘期间,其弟景泰(1449 年—1457 年在位)被拥立为帝。就此,他下定决心即使蒙古人放英宗回朝也仍要占据帝位。英宗最终赢下了这场兄弟之争,重新称帝,年号天顺。由此,朝中开启了一段血雨腥风的镇压、清洗和复仇时期。
土木之变被认为是明朝历史上的转折点。但明朝成功延续和稳定了其制度和政治体系。成化(1464 年—1487 年在位)和弘治(1487 年—1505 年)年间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时期。然而,现实与王朝理想的形象和社会秩序完全背道而驰。这种分化导致了 16 世纪的种种危机,乃至 17 世纪明朝的覆灭。此外,蒙古的威胁一直是明朝的心头大患:北方边境是一个薄弱点,长城未能阻挡满人入侵,这预示着明朝已至末路穷途。
土木之变还反映出明朝的政治冲突。显然,在明朝的专制制度中,政治生活的中心就是皇帝本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只有五位皇帝活过了 40 岁。大多数明朝皇帝都是年幼登基,不得不依靠谋士和大臣的扶持。比如土木之变的始作俑者王振,他是常与文官起冲突的专权宦官中的一位。明朝行政和朝廷的这种独特结构是王朝历史上最具特色的特征之一。
概述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15 世纪,奥斯曼人占领君士坦丁堡,结束了拜占庭帝国的千年统治。在 16 世纪前半叶中,他们迅速横扫三大洲,成为权力和领土扩张最大的伊斯兰帝国。他们由此带来了新的伊斯兰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前所未有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架构。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16世纪下半叶见证了奥斯曼帝国企图称霸世界的失败。一方面,其领土扩张放缓,另一方面,奥斯曼战争机器经历了惨痛的失败,比如勒班托之战(1571 年),后有二次围攻威尼斯失利(1683 年)。显然,苏丹没能预想到必须进行改革来适应 17 世纪新的政治舞台。
档案 :托普卡帕宫——苏丹的象征
托普卡帕宫殿群是 1465 年到 1853 年间的奥斯曼皇宫,反映了帝国的宫廷文化,也见证了苏丹的幽居和皇权的上演。
俄罗斯帝国的起源
莫斯科大公国确立了在全俄的中心地位后,俄罗斯帝国在伊凡四世—又称“恐怖的伊凡”的统治下建立起来。这位冷酷的君主加冕称沙皇,并攻占了喀山汗国与阿斯特拉罕汗国。他的统治导致俄国濒临经济崩溃,陷入政治动荡。从此,一段被称为“混乱时期”的危机时代来临了,以米哈伊尔一世起始的罗曼诺夫王朝应运而生(1613 年)。
彼得大帝的统治
彼得一世大帝的统治下,俄罗斯帝国面目一新。沙皇彼得是一位激进的改革者,他遵循西方模式,引进了科学、行政、军事和文化等各领域的创新。这些创新导致了俄国的“欧洲化”。彼得大帝建造了一座新首都——圣彼得堡,使俄国成为西方大国之一。
档案 :克里姆林宫——俄国的缩影
12 世纪,一座座防御工事在莫斯科河畔(Moskova)的崖岸上拔地而起,被取名为克里姆林(意为“内城”)。这个宏伟的地方成为了俄罗斯帝国的象征。
明代中国
明朝推翻了元朝蒙古人的统治,于 1368 年开国。明朝奠基人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在明代和近代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烙印 :君主专制政体的巩固、官员和宦官主导的官僚体系,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巅峰。
走向清帝国
16 世纪,明朝陷入危机。明朝闭关锁国的同时,欧洲殖民列强踏足东方。明朝原有的政治体制已无法适应人口激增等社会变革。最终,明朝国库衰竭,被满族人推翻,清朝建立。清朝存续到 1912年末代,皇帝退位。
档案 :明代紫禁城
紫禁城建筑群是明代都城北京的政治、建筑和象征中心。
附录
15—17 世纪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及王朝年表
15—17世纪的俄罗斯帝国王朝年表
15—17世纪的中国王朝年表
历史对照年表 :欧洲、 亚洲、 美洲与非洲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