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职场风云录》:
在这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有过好首领,也有过庸碌之辈,即使出现过几个普通的昏聩领导也没酿成什么可怕的后果,唯有所谓过于残暴专横的君主,才会让一个王朝覆灭。谁?一个夏桀亡了夏,一个商纣亡了商。其实这两人究竟是不是真的残暴到人神共愤的地步?也不好说,毕竟历史都是后人书写的,把前朝末世写得越黑暗血腥,本朝的出身就越名正言顺。让我们放下“个别人决定了历史”这样单纯的故事观念,历史的进程其实是道、是趋势,无论是恶名昭彰的暴君还是英明神武的伟人,都不过是历史挑选出来的演员而已。
商王朝的末年,随着铁器的应用和农业技术的提高,原有的管理模式与新的生产力发生了冲突,这才是王朝更替的本质原因。不同部落对王朝的依附要求已经大大降低,而王朝对各部落的经济汲取需求却仍然非常大,只是大家在强大军力的威慑之下不敢反抗而已。但是,商的军队是不是真的那么强大呢?缺的只是有人出来验证一下。
黄河西面的周人说:那好,我来试试。
从文王到武王,这个试炼的过程也历经了失败和磨难,最终实现了改朝换代。
直到周朝开始,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国家了,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王,有了中央和组织建设,有了封建。所谓封建,就是分封殷商遗子、姬氏子弟以及各路功臣到不同的封地,但是所有被封的君主都必须向周王效忠并履行义务和职责,当然这些要求与商朝相比显得更轻,也更规范。同时,周朝在中央管理层也设立了职能机构来进行综合治理,从此我们的历史才进入了有组织结构的时代,与今天的职场有些可以类比的共性了。
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周公功不可没。周公,应该是最早的职场精英,堪称职业经理人的典范。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商纣对周人的态度一直是保持警惕和打压的,但是用错了策略,比如说让姬昌去征讨几个叛乱的部落,本意是为了让他们两败俱伤,结果却是周人在平叛收服这些部落之后反而实力大增。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征途,最终在周武王手中灭了殷商,而在此过程中,周公姬旦作为创业老臣、武王的首席幕僚,可谓功勋卓著。
在后人看来,他就是个孔子所谓的“生而知之者”,通俗点讲就是天才。在那个年代,哪有什么兵法、管理学,竹片子的书都没几本,任何人都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去完整系统地学习。然而,周公却无师自通,在文治武功上都很有章法,不得不说他是个有能力透过行为看人性、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周公被后人称为“圣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圣人的没有几个。
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朝之后没两年就去世了。这时候安排继承人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在当时,王位的继承有三种方法,在理论上都合理合法:
一是传子。从千年前禹传位儿子夏启就开始了父子相承的家天下时代,这是最顺理成章的做法。但问题是武王的孩子这时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幼儿,面对新王朝刚刚建立的复杂局面,直接继位当王,小孩子干不了。
二是传弟。古人寿命不长,生育也是件成功率不太高的事情,所以经常出现王死了却没有儿子的状况,于是按顺序由弟弟接任也很常见。去世的武王排行第二,老大伯邑考早在还没有灭商之前就死于商纣之手,往下排位靠前的是老三管叔,而周公是老四,要是按照顺位的话得是管叔继位。只不过这个管叔的能力实在不够看,国事交给他怕是也要出事。
三是传贤。有时候也会打破顺位,非嫡长子、非长弟继位的状况也有发生,众人可能选择更有能力、更贤明的那一位来继承。而要这么说的话,首推就无疑应该是为武王灭殷立下过丰功、人气也最高的周公姬旦了。只是所谓的贤,毕竟是个主观判断的因素,怎样才算贤?由谁来做出判断?都是问题,容易引起纷争和朝局动荡,有一定的副作用。
那么,作为当时执掌军政权力的周公,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首先排除了传弟,因为管叔这个人能力实在不行,而且有后人所谓的“异世”之心,就是说不靠谱,脑子有点水,想的东西经常不合时宜。管叔当王,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非被他给祸祸了不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