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蝇总科Muscoidea
一、花蝇科Anthomyiidae
主要特征:中小型蝇类,体灰黑色,少有浅色者。雄额狭,雌额宽,罕见两性额都狭或都宽,间额鬃常存在,上眶鬃有或无,如有则往往与下眶鬃排成1列;背中鬃2+3。前胸基腹片和后基节片通常裸;前胸前侧片中央凹陷具毛仅见于个别属;背侧片有时具毛;小盾端腹面除个别类群外均具直立纤毛。除个别属外cui+ani合脉均达翅缘。腹部第1、第2两节的背板愈合为第1+2合背板,接合缝消失;雄性第6背板常隐匿于第5背板之下,通常无鬃;肛尾叶一般不分成左右两叶,常短于侧尾叶;第5腹板侧叶除极个别类群退化外明显发达。雌性第6背板通常在两侧具第6、第7两对气门。花蜜是成蝇的主要食物来源;此外,成蝇也取食植物上的蚜虫分泌的蜜露和某些植物的汁液。其卵一般略呈纺锤形,通常很少超过1mm长,一般雌蝇将卵产在幼虫将取食的植物上,或产在寄主植物附近的土中,或产在幼虫孳生物质上;少数种类产卵器侧扁特化,可将卵产在植物中。少数花蝇是卵胎生。幼虫经历3个龄期后化蛹,取食植物汁液的幼虫老熟后离开植物,在土中或地表落叶层内化蛹,粪生的种类即在附近化蛹,栖生于蜂巢的种类可在蜂窝小室内化蛹。由于大部分幼虫为害土内作物种苗或地下根茎,因此花蝇是农林业重要的地下害虫。
分布:本科世界性分布,在古北区更具多样性。在我国,总体来说是北方多于南方,高原山区多于平原或荒漠。本科全世界己知1600余种,中国记录671种,浙江分布13属30种。
1.粪种虫蝇属Adia Robineau-Desvoidy,1830
主要特征:额狭,有1对上眶鬃,无间额鬃;口前缘突出,明显前于额前缘,上倾口缘鬃1行,中鬃列通常2行,列间大多无小毛,仅个别种有小毛列,小盾下面有立纤毛,前缘脉下面无毛;足后胫前腹鬃1,后背鬃通常为2;阳体未分化,端枝末端明显短于端片末端,端片骨化,单独形成的端阳体,前阳基侧突骨化极强,2个刚毛位于内面,常着生在一共同的小突上,此外在近端部或前缘尚有一或大或小的内侧片突,其他尾器特征如肛尾叶愈合,不分叉,呈长三角形,末端具1对鬃,侧尾叶常有小分叉。
分布:古北区和东洋区。中国记录5种,浙江分布1种。
(1)小灰粪种蝇Adia cinerella(Fallen,1825)(图1-1)
特征:体长3.5-5.5mm。雄性额宽约为触角第3节之半,黑色,间额消失或存在,间额鬃缺如,侧颜明显窄于触角第3节,约为其宽之半,额、侧颜及下侧颜均黑色,覆银灰色粉被,上倾口缘鬃1行,触角芒具毳毛;胸底色黑,覆淡灰黄色粉被,胸背无斑纹,中鬃2行,排列规则,前中鬃列间距与它和前背中鬃列间距相等,翅前鬃较后背侧片鬃短,背侧片无小毛,腹侧片鬃2+2;前胫各鬃为0、1、0、(1-2),中胫各鬃为1、1、1、2,后股仅端部具长大前腹鬃3-4,后腹鬃缺如,后胫各鬃为1、(2-3)、2、0;腹略呈圆锥形,密覆灰黄色粉被,各背板具狭的三角形黑色正中条,但不达各背板后缘。第5腹板侧叶内缘末端具短鬃簇,前阳基侧突2短鬃位于小突起上,阳茎宽大,末端略呈钩状。雌性间额完全黑色,有时前方略带红色,间额鬃存在;腹部卵形。
分布:浙江(临安、磐安)、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江苏、上海、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俄罗斯,日本,中亚地区,印度,尼泊尔,瑞典,北美洲,非洲北部。
2.花蝇属Anthomyia Meigen,1803
主要特征:眼裸;雄性间额很窄或消失,黑色。雌性间额很宽。上眶鬃前倾1,后倾2,两性均有间额鬃;触角芒具毳毛、短纤毛或呈羽状。胸部盾片淡灰色,具圆形、卵形的绒黑色斑纹,一般沟前2,沟后3,有时斑纹消失或互相连接,有些种类形成横带或宽纵条;小盾片两侧常有1对黑色纵条,有时小盾片基部或两侧黑色,端部具淡灰色粉被斑;前胸前侧片中央凹陷具纤毛,前胸基腹片、上后侧片及后基节片均无毛;下前侧片鬃2+2。腹部第3-5背板前缘各有倒“山”字形黑斑,斑的尖端不达后缘;雄性肛尾叶宽大,略近三角形,侧尾叶狭长;前阳基侧突、后阳基侧突均发达。
分布:世界广布。中国记录约19种,浙江分布1种。
(2)横带花虫虽Anthomyia illocata Walker,1857(图1-2)
特征:体长4.0-6.0mm。雄性两侧额密接,间额消失;前倾的上眶鬃缺如,间额鬃极细短;下眶鬃2-3对;整个头密覆灰白色粉被,仅下侧颜具暗色斑。中胸盾片紧靠盾沟的沟后部分有一暗色宽横带,其宽度约为沟后部分长度的1/3;中鬃2行;小盾片基部暗色。腹密覆淡色粉被,第3-5背板具倒“山”字形斑,正中及前缘均暗色,前缘两侧的暗色斑略呈三角形;尾节黑色,粉被缺如;前阳基侧突近于四边形,前后缘近平行,而端部较斜;后阳基侧突前缘中央有一透明的叶状突,钩形的端部几乎超过全长的2/5;阳基后突腹面观铲形,骨化部较大;阳茎无茎基后突;愈合的肛尾叶略呈心脏形,端部向后翘,末端有4个短鬃和若干不长的毛,基部的毛不十分密;侧尾叶亚基部后方具一斜位的半圆形片状突,侧面观特别明显;后内方端部1/4处有一齿状突,突下具2鬃,亚端部内方有一深的剜入;末端圆钝,不扭曲;第5腹板侧叶后内缘的片突眉月形。雌性额宽约等于一眼宽或稍狭,间额前半部黑色,上眶鬃3,间额鬃发达。产卵器痩长,第6、第7背板宽,缘鬃发达,第6腹节气门紧位于第6背板边缘上,而第7腹节气门位于第7背板的侧后部;第6、第7腹板均狭长,各具3对鬃;第8腹节的背板和腹板都为成对的骨化带,后缘骨片*强,背板有多数缘鬃,腹板仅2对缘鬃;肛上板宽短而肛下板狭长;受精囊近于圆形而末端稍平。
分布:浙江(临安)、全国各地(除黑龙江、宁夏、青海、新疆、江西、西藏不详外);朝鲜,日本,印度,尼泊尔,泰国,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
3.地种虫黾属Delia Robineau-Desvoidy,1830
主要特征:眼大多裸;雄性额狭,一般狭于触角第3节宽(雌性额宽);两性均具间额鬃,但在雄性中一般极短细;触角芒裸或具毳毛;侧面观口器窝前缘不突出;背侧片除鬃外仅少数种类有毛,翅前鬃通常短或缺如,下前侧片鬃1+2;翅前缘脉下面仅少数种类有小刚毛;足大多黑色,前胫前背鬃0-1,1-2个中位后鬃或后腹鬃,并有^*或强或弱的端位后腹鬃;中胫后背鬃1;后股后腹鬃列缺如;后胫具有发达的后腹鬃。腹部多数种类狭而扁平;雄性第5腹板常形,但装备多样;雄性肛尾板单纯且显然短于侧尾叶,侧尾叶或狭长或稍宽,末端绝不分叉;阳茎痩长,在多数种类中端部具侧阳体。本属已知大多潜食绿色植物根、茎和叶,但与真正寄生者略有不同。不少在寄主植物附近土中,兼食腐烂植物,往往被称为根蛆。
分布:世界广布。中国记录9种,浙江分布1种。
(3)灰地种虫黾Deliaplatura(Meigen,1826)(图1-3)
特征:体长4.0-6.0mm。雄性两眼相接近;额狭于前单眼宽,间额等于或狭于一侧额宽,有1对小毛状的间额交叉鬃;触角黑色,芒具短毳毛。胸褐灰色,有很不明显的正中条;中鬃2行,不大整齐,列间距略小于与前背中鬃间距;盾沟前第2对和小盾沟前*后1对较长大;翅前鬃短,等于或稍长于后背侧片鬃长的一半;小盾片下面有纤毛。翅透明,前缘脉腹面无小毛;第1、第2合中脉末端直,几乎与微向后弯的第4、第5合径脉平行。足黑色,后股端部一半长度内具前腹鬃列,端部1/3长度内具后腹鬃列5-6;后胫前腹鬃24,后腹面整个长度内密生一行(在基部一半常为复行)差不多等长的尖端稍向下方弯曲的直立细鬃。腹痩狭,各背板前缘有狭的暗带;肛尾叶长略超过侧尾叶长的1/2,愈合为一近于纺锤形的长椭圆形,侧缘有3对鬃,端部有3对扭曲的鬃,末端无毛;侧尾叶侧面观几乎是直的,向端部变细,但末端不尖,后面观不很宽,中部微向内弯,之后均匀地向端部弯曲,稍抱合;后面端部1/3具淡色纤毛,密如绒毯;后阳基突短,阳基后突短,末端钝平,阳茎侧阳体侧面观骨化部分长约为宽的1/6;第5腹板侧叶后端略钝平,外缘有5-6个长鬃,其中3个特别长大,侧叶内缘少毛,后端有2对钝头的鬃。雌性体长4.0-6.0mm。额远离。中胚目背鬃1,后背鬃2,后腹鬃2;后胚目腹鬃2(少数为3),目背鬃5,后背鬃3。腹部长卵形;各背板上具略明显的长形的黑色倒三角形正中斑;各背板宽阔,而正中缘不骨化或骨化不全;缘鬃1列,第6背板前狭后宽;第6、第7腹板狭长;第8腹板为1对短的骨片;肛上板小,半圆形;肛下板大,略呈心脏形,端部有2对长的和若干短的缘毛。
分布:浙江(临安)、全国各地(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不详);世界各地。
4.粪泉虫黾属Emmesomyia Malloch,1917
主要特征:腋瓣下肋具鬃,下腋瓣明显突出;雄性无间额鬃,雌性具间额鬃;前缘脉腹面具毛,中胫无前背鬃,后胫仅有2后背鬃;雄性第6背板裸;幼虫粪食性。
分布:世界广布。中国记录9种,浙江分布5种。
(4)朔粪泉虫黾Emmesomyia grisea(Robineau-Desvoidy,1830)(图1-4)
特征:体长7.0mm。雄性眼裸,额等于前单眼宽;间额黑,*狭段消失;上眶鬃微毛状,下眶鬃4-5个;头前面粉被银白色,侧颜宽约为触角第1鞭节宽的一半;触角黑,第1鞭节粉被灰色,长为梗节的2.5倍;芒具毳毛;颊高约与触角第3节等宽;口前缘位于额前缘之后;下颚须黑而侧扁,中喙具粉被,前颏长宽比约为2:1。胸背粉被淡褐色,前方肩胛及背侧片较淡,盾片前方在前中鬃列与前背中鬃列之间有细黑纵条,肩后区亦有黑斑;中鬃2行列间有不整齐的小毛4行;前中鬃列间距略宽于它与前背中鬃列间距;肩后鬃1+1,翅前鬃长约为后背侧片鬃的3/4;下前侧片鬃1+2;腋瓣下肋有一鬃。翅棕色,翅基黄棕色,前缘基鳞基部褐色而端部带金黄色,脉深棕色;前缘刺短;横脉略内凹;腋瓣棕色,下腋瓣明显凸出,上瓣、下瓣交接处褐色;平衡棒黄。足除胫节黄色外,余黑色;前股前腹面基半部有细鬃列,后腹鬃列完整;前胫中位后腹鬃1;中股后腹基半部有强鬃列,其端半及前腹面仅有稍长的毛列;中胫具后背鬃1,后腹鬃2;后股前腹鬃列完整,后腹面有中位、亚中位鬃各1;后胫具前腹鬃1,前背鬃2,后背鬃2。腹长卵形,粉被密,呈淡灰黄色,有黑色正中条;后腹几无粉被,亮黑色,第6背板裸;肛尾叶红棕色,侧尾叶外枝后内缘有切口,第5腹板基部多长毛,越向前去越长;侧叶沿内缘有刚毛列,在近基部2行,端部1行,末端圆略向内抱合。
分布:浙江(临安)、黑龙江、台湾、四川、贵州;
(5)长板粪泉虫虽Emmesomyia hasegawai Suwa,1979(图1-5)
Emmesomyia hasegawai Suwa,1979:1.
特征:体长4.0-5.5mm。雄性额宽约等于前单眼的宽度,下眶鬃3-5个,测验宽约等于触角第1鞭节宽的1/2,触角长而黑,触角芒毳毛状,口前缘显然在额前缘之后,颊高稍宽于触角第1鞭节宽,口缘鬃1行,仅有1个上倾的口缘鬃。胸背粉被灰色,盾片前缘有略宽的亚中条,肩后区有黑斑,中鬃2行,列间有2行小毛,前中鬃列间距约为它与前背中鬃列间距的1.25倍,翅前鬃约为后背侧片鬃的3倍长,腹侧片鬃1+2,腋瓣下肋有一鬃。翅淡棕色,翅基部、前缘基鱗和平衡棒均黄色,腋瓣淡黄色。各足膝部及胫节黄色,余均黑色。前胫亚中位后腹鬃1,中股基部有4直鬃,中胫前腹、前背、后背、后腹各鬃顺次为0、0、1、2,后股前腹鬃列完整,后腹亚基位鬃1,中位鬃2,后胫各鬃顺次为1、3、2、6。腹带卵形,基半略扁平,粉被淡黄灰色,各背板有长三角形黑色正中条或两侧缘平行的黑色正中条。后腹部前方有粉被,在后方亮黑色,第5腹板基部显然长于侧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