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炉:一座城市的钢铁记忆》:
春风吹开了贵州工业的冻土
1957年的3月,春寒料峭,北京正慢慢拉开春天的幕布。尽管后海的水面上还结着冰,湖边的树木还未发芽,可春的步伐终归是来了,朝阳正穿透薄雾,将寒冰悄悄融化,把绿色悄悄从萧瑟中释放出来。
1953-1957年在战火中起步的中国经济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实施,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美好前景和希望,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力量。就在这一年,全国冶金系统厂矿长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学习了毛主席《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精神,提出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论十大关系》科学地总结了“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利弊,为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构想。虽然新中国的工业化起步建设离不开苏联给予的帮助,但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并不是平均分布在祖国大地,而是主要建在北方——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的建设项目相对较少。以苏联为鉴戒,中国也正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根据讲话精神,会议明确了中国的钢铁行业要突破苏联发展钢铁的老框框,探索中国式发展的新路子——“大、中、小”三结合之路。
《论十大关系》,即便到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这次会议的召开,无疑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射了一剂强心剂,让所有的参会者精神倍振,春风从祖国的心脏吹向西南高原,吹到了贵阳这个西南一隅不被人注目的城市,吹到了图云关下的这片热土,吹开了贵州工业这片冻土。
1957年8月4目,离第一次会议召开又过去了5个月,冶金工业部(简称冶金部)再次召开会议,学习了这一年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会议精神。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总结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安排(草案)》中,中央明确地提出钢铁工业“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部署,其中“十八小”是指在全国18个没有钢铁工业的省、自治区建设年产10万吨到30万吨的小型钢铁厂,改变我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贵州贵阳就是这“十八小”的其中之一。
接到文件后,中共贵州省委、省人大委员会责成贵州省工业厅着手筹划贵阳钢铁厂(简称贵钢)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一五”建设,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思想指导下,贵州的工业经济发展开始有了一定的雏形,有计划地改建了发电、水泥、卷烟、玻璃、化工、矿山、交通机械、汽车制造等工业企业,然而建大型的钢铁厂,却是贵州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
40岁的张经五临危受命,带队筹建贵钢。张经五,1917出生于河北威县,在抗战初期即投入抗日队伍,太行山及冀鲁豫都留下了他征战的身影。1949年冬,他随军南下,从图云关进入贵阳,解放贵州。一路的征战使张经五养成了刚硬的个性和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对于正值壮年的他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任务,一方面他为组织的信任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他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