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社会分工的条件、意义
团结力量大,有效的分工合作,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效率。 社会分工,可以促进合作;可以促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以丰富物产, 满足需求;可以提高效率,提高生产力,节约劳动,提升利益,促进发展。
一、分工与合作互为条件
没有合作,不需要合作,就不会有分工。社会分工的目的是要把产品交给他人使用,或者是与他人共同完成某项工作。只有把自己生产的产品交给他人使用 的,或者,只有与他人共同劳动才能完成某项工作的,才存在分工与合作。因此,分工与合作是互为条件、辩证统一的,分工可以促进合作。有分工,就一定有合作;没有合作,就没有分工。自给自足就不存在分工与合作。
合作把分工统一起来了,形成分工与合作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们在分工与合作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二、社会分工可以促进优势互补
分工通常伴随着优势的存在。有优势,就会排挤劣势;有优势,就会激发优势;有优势,就会有分工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1. 特色优势
人们的需求是不同的、是丰富的。只有生产出大量不同的产品,才能满足人们丰富的需求,分工正好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这样的目标。特色优势,有天然优势,也有人工优势。天然优势,比如,地理、地质、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例如,南方与北方的水果有差异,有人把南方的水果运到北方去销售,把北方的水果运到南方去销售,这样可以满足人们的尝鲜尝新需要。人工优势,比如,人们为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要,而有意创造、发展自己的特色、特长,由此可以形成相应的社会分工。
2. 合作优势
分工是为了合作,有了分工就一定存在合作。一个人可能无法搬动一块巨石,但是,两个人、三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就有可能搬动巨石,这就是合力的优势,也是合作的优势,同样是分工的优势。
3. 专业优势
分工让更多的劳动者从事相对单一的工作,这就是专业、专长。从事单一的工作,有利于人们积累经验、获得技能、提高效率,有利于人们形成工匠精神,把专业工作和产品做得更精、更好、更符合需要。有专业技能的人,从事专业工作的效率会更高,更能在社会分工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使自己效益最大化的工作岗位。比如,会计是企业需要的工作岗位,如果会计员没有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就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促进生产力提升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众人合力干大事。在分工合作劳动中,体力劳动差的可以有效利用体力劳动强的;脑力劳动差的可以有效利用脑力劳动强的,特别是脑力劳动成果可以复制。相互利用,有效分工合作,就可以大大提高各自的和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分工的存在,会促进社会变化。不同的人,其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有多有少,这导致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分工中会不断分化,比如,有的士兵最终当上了将军,而有的士兵则成为一名老兵。
四、促进社会进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篇中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让技能更强、更专业、效率更高,让更能节约劳动的劳动者胜出,会优先让效率高的人从事劳动,让效率低的人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劳动效率,或者去寻找他们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岗位,从而有利于把更多的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社会分工可以促进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加强学习,钻研科学,应用先进技术,才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才能摆脱自然力的束缚。因此,人类会用更多的时间接受教育,钻研科学,这会促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
低效率的人能够在实践中认识到低效率的原因,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知识水平等。贫困的家庭一般懂得,只有读书,才能摆脱贫困。人口素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提高的,社会也因而获得进步。
五、破解分工固化
社会分工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也会因为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被打破,因为,社会是运动变化的,因素是运动变化的。分工通常并非全部由财产制度引发的,更多地是由人的自身条件决定的。分工一旦形成,可能让劳动者形成某种惯性,就可能固化自己的习惯、思想、观念,固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人的生命有限,实践有限,人有时追求安稳,没有时间去学习、探索,不愿意去刻苦学习钻研、冒险去创新。只有让分工更自由、更公开透明、外部性更显著,让人们有更多的学习借鉴的机会,让人们能够自由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有更多权力来支配自己的劳动,才能破解分工固化的问题,因此,自由分工本身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破解分工固化的问题。当然,政府也要在破解分工固化中担当更积极、更有作为的角色,如提供终身免费教育。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勇敢的探路者、开拓者、创新者、奉献者。“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由市场社会本没有什么固定的、天然的分工,只是干的时间久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能,形成了自己特长,才有了社会分工。人不会被旧的、已有的分工所束缚,而会去创造 新的工作,形成新的专业特长。
创新是破解分工固化的有效方式。今天的分工固化是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积累形成的,也是过去创新的结果,回顾三百年前的历史,今天的分工大多是过去所没有的。要破解今天的分工固化,也必须敢于突破今天的分工,继续进行劳动创新、实践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微观上看,破解分工固化,需要劳动者在实践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学习、多借鉴,以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启发,勇于寻找新机会、新方向、新思路、新出路,勇于探索新领域、新可能。
当年的摩拜共享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原本是汽车行业的媒体记者,她不是一个愿意按部就班生活和工作的人,总在思考着人们出行方式的未来变革和发展方向。2014 年 11 月的一个晚上,胡玮炜、汽车设计师陈腾蛟、投资人李斌坐到一家咖啡馆,展开了一次头脑风暴,促成了摩拜单车的诞生。胡玮炜因此突破了自己的工作局限,突破了所谓的分工固化。如果每个人都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业,争取突破,又何来分工固化呢?
第一章 实践出真知 1
第一节 实践的概念 2
第二节 实践的特性 5
第三节 人的需要——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9
第四节 实践的目的 13
第五节 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共生关系 16
第六节 实践产生知识 22
第七节 知识生产有哪些特殊性 32
第八节 知识丢失与失真 35
第九节 什么是游离无主状态的知识 37
第二章 外部性 39
第一节 外部性的基本概念和表现 40
第二节 思想的外部性 43
第三节 行为的外部性 44
第四节 物质产品的外部性 46
第五节 知识产品的外部性 48
第六节 外部性的全息性 50
第七节 外部效应 50
第八节 建构新的物质关系和社会关系 53
第九节 外部性呈几何式增长 54
第十节 外部性与收益关系 56
第三章 社会分工 57
第一节 社会分工的基本含义 58
第二节 社会分工的基本类型 61
第三节 社会合理分工产生的前提条件 65
第四节 社会分工的成因 66
第五节 社会分工的条件、意义 70
第六节 分工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73
第七节 社会分工与合作的几种方式 75
第四章 劳动的目的——获得使用价值 79
第一节 为什么说劳动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 80
第二节 什么是使用价值 86
第三节 不同的知识导致不同的使用价值 94
第四节 使用价值是人类的追求 96
第五章 商品与非商品 101
第一节 什么是商品 102
第二节 什么是非商品 107
第三节 非商品与商品存在相互转化现象 114
第六章 社会知识和社会文化 119
第一节 社会 120
第二节 社会知识 121
第三节 社会文化基本概念 124
第四节 社会文化现象 127
第七章 知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31
第一节 知识对实践反作用的基本含义 132
第二节 作用的途径、方式、形式、成效、本质 134
第八章 理性的缺陷 139
第一节 自然的缺陷 140
第二节 实践与认识上的缺陷 141
第三节 目标的缺陷 145
第四节 合成谬误与合成真理 146
第九章 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149
第一节 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含义 150
第二节 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关键是知识能力没有变化 153
第三节 劳动力扩大再生产的关键是知识能力有扩大 156
第四节 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是人类必然 163
第十章 物质产品使用价值 165
第一节 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基本含义 166
第二节 物质产品的基本分类 169
第三节 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基本呈现 172
第四节 物质产品使用价值来源于生产者的知识技能 175
第五节 不同使用价值可以相互转变 177
第六节 被使用是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主要实现方式 180
第七节 使用价值可以衡量 183
第十一章 知识的使用价值 185
第一节 什么是知识的使用价值 186
第二节 知识使用价值有哪些基本特性 187
第三节 知识使用价值具有放大效应 191
第四节 商品知识和非商品知识的使用价值的相互转化 193
第五节 知识产权保护必须科学 196
第十二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及劳动力的使用 199
第一节 什么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 200
第二节 劳动力使用价值形成于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全过程 205
第三节 劳动力的劳动价值形成于劳动力再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 211
第四节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熟练劳动和生疏劳动 213
第五节 创新劳动的关键是知识技能创新 219
第十三章 劳动价值——商品的劳动价值和非商品的劳动价值 223
第一节 劳动价值是凝结在劳动产品中的被人接受的无差别的
一般人类劳动 224
第二节 具体劳动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决定,抽象劳动凝结成产品
无差别的劳动即劳动价值 227
第三节 如何衡量劳动价值 231
第四节 劳动价值可通过交换方式和非交换方式实现 233
第五节 商品的劳动价值与非商品的劳动价值可以相互转化 240
第六节 本书劳动价值论承认存在非商品价值 242
第七节 劳动是劳动价值唯一构成 246
第八节 为什么说创新劳动有利于劳动价值增殖 251
第九节 劳动产品与价值观有什么关系 252
第十节 劳动价值为什么会有守恒与不守恒现象 254
第十一节 什么是劳动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单方面性与两方面性 256
第十二节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劳动价值的关系 257
第十四章 知识的劳动价值 259
第一节 知识劳动价值的含义 260
第二节 知识的劳动价值来源具有独立性和社会性 262
第三节 知识劳动价值的实现方式 266
第四节 知识的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递减递增关系 267
第五节 知识劳动价值运动与劳动力再生产是如何融合的 269
第六节 如何衡量知识的劳动价值 274
第十五章 效用价值 277
第一节 效用价值的基本含义 278
第二节 效用价值基本衡量 281
第三节 效用价值与劳动价值、使用价值的关系 282
第四节 商品和非商品的效用价值 285
第五节 知识对效用价值的影响 285
第六节 影响效用价值的因素 287
第七节 效用价值衡量 290
第十六章 交换价值 293
第一节 交换价值与哪些价值高度相关 294
第二节 交换价值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302
第三节 交换有什么失与得 305
第四节 交换价值隐含了哪些内容 307
第五节 什么是等价交换 309
第六节 交换双方有哪些考虑 310
第七节 知识应用差异导致收入差距 319
第十七章 价值综述 321
第一节 正确地理解价值 322
第二节 几种常见的价值 329
第三节 价值实现方式 332
第四节 价值转化 333
第五节 价值等式 336
该如何定义经济学 339
该如何定义企业家 343
后记 347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