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目前体例最完备的教育人类学教材,体现了当前该学科的发展现状,适合用为大学本科高年级以及研究生入门用。
作为教科书,本书全面而简洁概括了教育人类学学科。全书分为五篇:第一篇的主题为学科本体论与学科发展史,阐释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性概念和认知;第二篇为理论和方法,阐述学科基础理论、学科流派、学科研究方法和学科研究成果;第三篇为文化和教育,涉及人的发展与教育、社会文化变迁与教育、多民族学校中的文化适应问题、地方性知识与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问题;第四篇为族群与教育,涉及社会分层、族群流动、族群差异、认同、学业成就、原住民教育和流动人口教育等主题;第五篇为教育人类学的实践,主要涉及教育领域中的人类学知识普及。
《教育人类学通论》:
教育人类学(AnthropologyofEducation)是由教育学和人类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开放性综合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教育人类学吸收了哲学、人类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教育人类学又细分为德奥的哲学教育人类学和英美的文化教育人类学。德奥的哲学教育人类学渊源有二:一是德国特有的抽象思辨哲学;二是二战后,德国国民对教育和人性的反思。可以说,哲学教育人类学是在文化哲学的高度对人性与教育进行的分析与思考。英美的文化教育人类学起源于文化人类学对文化传承的研究与思考。文化人类学历史上产生各个理论流派对文化传承即教育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另外,哲学教育人类学和文化教育人类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大不相同:前者主要继承了德国传统的哲学思辨范式,后者主要继承了文化人类学的三个学科看家法宝——田野工作、民族志撰写与理论阐释的范式。
我1990年代初期曾作为富布赖特高访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人类学系与国际著名的教育人类学家奥格布(John U.Ogbu)教授在一个研究室工作,发现他那里也没有专门的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教材。他的教育人类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主要用的是他自己编写的内部阅读材料;我那时也去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去拜访了美国教育人类学之父斯宾得勒(George D.Spindler)教授,并受其夫妇邀请去纳帕溪谷(Napa Valley)的家中餐叙。后来,我将我在美国收集的四箱英文资料托人运回中国,这些资料为我二十多年来科研与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据我的了解,美国教育人类学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也没有编写专门供特定教学使用的教材。
中国的教育人类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先后出版了一些以“教育人类学”冠名的著作。人类学家庄孑L韶教授对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专著《教育人类学》(1989)开创了国内人类学研究教育的先河。稍后,教育学圈也开始了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工作,出版了《教育人类学》(冯增俊,1991)一书。这一时期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
从哲学视角来审视教育人类学的编著和专著主要有:詹栋梁教授撰写的《教育人类学》(1986)、李其龙翻译的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1999)和茨达齐尔的《教育人类学原理》(2001)、张志坤翻译的伍尔夫的《教育人类学》(2009)。这几《教育人类学通论》是国内目前了解教育人类学哲学研究取向最主要的参考书。
从文化视角来审视教育人类学的编著和专著中,具有基础性、并具一些教参性质的编著主要有:Anthropologies of Education:a Global Guide to Ethnographic Studies of Learning and Schooling(《教育人类学:学习与学校教育民族志研究全球指南》,K.M.Anderson-Levitt,2012)、《教育人类学》(奥格布主编,石中英等译,2011)和周德祯教授撰写的《教育人类学导论——文化观点》(1999)。冯增俊主编的《教育人类学教程》(2005)和李政涛撰写的《教育人类学引论》(2009)两《教育人类学通论》主要从教育学的视角来解读教育人类学。袁同凯教授的《教育人类学简论》(2013)为教育人类学抹上了更多的人类学的色彩。
随着中国教育人类学与国际合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科建设的推进、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本土化实践的深入和研究成果的增多,特别是在近20年来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的本土化研究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著作,这就需要一本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于一体,并按照教材体例来编写的教育人类学教科书,来将学科的知识传授给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高年级的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愿意了解这门学科的人。
……
前言
第一篇 学科本体论与学科发展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社会文化人类学与教育研究
第三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诸要素
第二章 教育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渊源
第二节 英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中国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篇 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 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进化论学派
第二节 文化传播论学派
第三节 结构功能学派
第四节 文化相对论学派
第五节 文化与人格学派
第四章 教育人类学理论流派
第一节 哲学教育人类学学派
第二节 文化教育人类学理论学派
第三节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学派
第五章 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进入田野点之前的准备
第二节 田野调查
第三节 民族志撰写
第四节 教育人类学理论建构
第六章 国内外学校教育的民族志研究
第一节 国外学校教育的微观民族志研究
第二节 国外学校教育的宏观民族志研究
第三节 国外学校教育民族志新趋势
第四节 国内学校教育民族志研究
……
第三篇 文化与教育
第四篇 族群与教育
第五篇 教育人类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