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类型特色论》:
3.实践也是普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是塑造人的思想思维、价值观念和劳动能力的过程。早在1845年,马克思就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937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里深刻论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他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出真知,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一段时期内,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路线没有占主导地位,甚至遭到排挤,但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实践,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路线的正确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党的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
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获取知识、掌握真理、增长才干、拓展思维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一切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即认识均源于过去的实践,所有理论知识的价值都在于实践的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国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实践在所有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只是长期以来,普通教育在落实法律规定时有一些不足,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不少教师在较长时间内固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关门办所谓的“象牙塔”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这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为行业企业及社会所诟病,“钱学森之问”就是对普通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当头棒喝。如今,教育部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实质是对普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矫枉过正,是在实践层面上向职业教育靠拢。因而,实践教学和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应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共同追求而非根本区别。
4.普通教育培养的依然是学生的能力
能力培养说理论确实初期被我所接受,我也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究与思考,而随着研究与思考的深入,我很快发现这一理论也是站不脚的。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教育的目的》中写道:“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把学到的知识忘掉,那还剩下什么呢?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给出了答案:“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把知识忘掉剩下的当然就只有能力和人格了。
这说明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受教育对象最终受益的都是教育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即两类教育的终极落脚点都在能力培养和人格健全上,只是两类教育选择的能力培养与人格健全载体和方式有所不同,普通教育选择了以知识为载体、以做题考试为主要方式提高学生能力和塑造学生人格,而职业教育则选择以做事为载体,以训练考核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能力和健全学生人格。
普通教育是知识教育而不是能力教育的认识的形成是因为普通教育本身长期以来将关注重心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简单说就是文化课考试成绩上,而非能力提高和人格健全上,在关注对象上的本末倒置误导了社会认知,大众普遍认为普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这导致部分教师将自己简单地定位为知识的传播者,而忘却了“传道”的首要任务。今天国家推行课程思政战略,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就是让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回归提升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育人本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