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丹霞山自然地理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特征
1.1 丹霞山自然地理环境
1.1.1 地理位置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部,地理位置北纬24°51′48″-25°04′12″,东经113°36′25″-113°47′53″,总面积292 km2,其中核心区(世界自然遗产地主体)168 km2,缓冲区124 km2。
1.1.2 地质地貌
丹霞山发育于南岭褶皱带中央的构造盆地—丹霞盆地,具有单体类型的多样性和地貌景观的多样性,是中国丹霞地貌命名地,是发育到壮年中晚期簇群式峰丛峰林型丹霞的典型代表。丹霞山地区海拔50-619.2 m,为河流阶地、低丘、峰林地,*高峰巴寨。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白垩系的长坝组和丹霞组,均为红色岩系。燕山运动、喜山运动后,长坝组一般发育为低缓丘陵,丹霞组经侵蚀、切割、剥蚀,以及长期的流水、风化、重力崩塌作用,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典型的丹霞地貌,包括悬崖、方山、石峰、岩堡、岩墙、岩柱和岩洞等各种类型,尤以赤壁丹崖为特征。
1.1.3 土壤
土壤母岩上部的丹霞组为一套河流相为主夹有洪水堆积的红色碎屑岩建造,下部的长坝组为一套湖泊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岩性以紫红色粉砂岩和泥质岩为主。形成土壤类型以森林赤红壤、山地红壤和山地黄棕壤,总体土层较薄,呈酸性,农田为水稻田。土壤砂粒含量高,含水量低,质地为中轻壤土、砂壤土为主,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低,呈酸性至强酸性,土壤综合肥力低。
1.1.4 气候、水文
丹霞山地区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网密集,东南缘有浈江,南北向有贯穿的锦江支流。年平均气温19.6℃,*热7 月平均气温28.4℃;*冷1 月平均气温9.3℃;年降雨量1665 mm;相对湿度75%。
丹霞山属南岭山脉中段,具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性湿润气候特点,夏长冬短,夏热冬凉,春夏多云雨,秋冬降水较少。南方北上暖气流沿北江流域河岸低地向北延伸,与北方沿南岭山脉谷地通道南下的冷气流在丹霞山一带相遇、交汇,加剧了区域小气候的环境分异,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
1.1.5 植被与生态系统
丹霞山植被覆盖率达80% 以上,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现状可分为8 个天然植被型和1 个人工植被型。天然植被型包括19 群系和26 群丛。8 个天然植被型分别是:亚热带暖性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暖性落叶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亚热带硬叶常绿阔叶矮林、亚热带山地落叶灌丛、亚热带灌草丛、湿地群落。其中秀丽锥群系、木荷群系和马尾松群系为优势群系;丹霞梧桐林、紫薇林等为半落叶林;岩壁上还有卷柏、短序唇柱苣苔、丹霞堇菜等草本群落,均为丹霞山特色植物群落。
丹霞山植被景观是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
在水平地带梯度上,丹霞山位于南亚热带的北缘,原生植被具有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特征。在垂直地带梯度上,复杂的丹霞峰林,加强了局部的热辐射,在沟谷形成了夏干热、冬湿暖的“热谷”环境,热带成分沿锦江流域逆江而上,并沿沟谷、低地向山顶分布。海拔250 m 以下分布有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局部形成南亚热带沟谷雨林层片;海拔250-300 m 以上的土层较薄地段和悬崖陡壁,出现低地亚热带硬叶常绿阔叶矮林、落叶树灌丛(丹霞梧桐、圆叶小石枳、紫薇等)。海拔350-619.2 m(海螺峰、燕岩、巴寨)分布有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在较开阔的河流阶地、台地上,有人类活动形成的经济林、水稻田与村落等农业景观。
丹霞山景观资源丰富,以丹霞地貌特征为骨架,自然植被、人文景观为辅,即为风景植被型=(地貌/ 生境)+(植被型/ 生物景观)的模式。
1.2 丹霞山生物多样性特征
1.2.1 植物区系、珍稀濒危种、特有种、特征种
(1)植物区系 丹霞山具有丰富的植物区系,据统计野生维管植物共有190 科800 属1732 种。
蕨类植物27 科64 属135 种,蕨类植物以华南至西南的优势成分占主导地位,如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铁角第1章 丹霞山自然地理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特征 3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金耳环Asarum insigne、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白及Bletilla striata、丹霞兰Danxiaorchis singchiana、建兰、春兰、寒兰、美花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等。
(3) 特有成分、特征种 丹霞山有东亚特有科1 个,即猕猴桃科。丹霞山有中国特有属5 个,即丹霞兰属Danxiaorchis、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青檀属Pteroceltis、伞花木属Eurycorymbus、盾果草属Thyrocarpus。有中国特有种347 种,隶属于97 科204 属,与我国其他地区共有种依次为,与华东地区共有种约271种(其中台湾60 种),与华中地区共有种约232 种,与西南地区共有种198 种,与西北地区共有种46 种,与华北地区共有种13 种,与东北地区共有5 种。丹霞山地区特有种中,以丹霞梧桐、丹霞兰、丹霞小花苣苔、丹霞堇菜、彭华柿、黄进报春苣苔、丹霞铁马鞭、丹霞螺序草等*为突出并具有代表性。特别是从植物区系地理角度看,丹霞山有数十种植物分布格局较为特殊,可以认为是丹霞地貌发育的一些特殊成分,除丹霞梧桐、丹霞小花苣苔外,圆叶小石积、粤柳、白桂木、萱草、黄花石蒜、还魂草等,是与丹霞地貌生境密切相关的特殊类群,均为丹霞地貌岩壁植物特征种。其他如黄桐、秀丽锥、粗齿桫椤、小叶买麻藤是南亚热带沿珠江、北江流域上溯向北扩散的结果。
圆叶小石积:构成干旱区优势群落,广泛分布于丹霞山各景区,主要生长在崖壁及山顶灌丛中,组成了丹霞山崖壁植被的主要群落,除分布于丹霞山外,还间断分布于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尽管该种在中国的分布区域狭小,但在丹霞山广泛分布,且密度较大。丹霞梧桐:在丹霞山形成陡壁群落,为区域特有种、特征种,局部地区形成优势种。丹霞山地区各类生境(如山顶、山腰、沟谷),各种植被型(如常绿阔叶林、山顶矮林、竹林)中均有出现。丹霞梧桐在南岭的狭隘分布,以及在丹霞山的泛境分布很值得注意,这是一个生物地理区系现象与生态地理区系现象相结合的重要例证。丹霞梧桐是该梧桐属中分布区*为狭小的一个物种,该属12 种,分布于旧世界、东部非洲。在东亚分布的常见种为Firmiana. simplex (L.) W. Wight,而丹霞梧桐的分布与该种向特殊生境的分布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形成特别突出的生境狭窄特有现象。
丹霞小花苣苔(primulina danxiaensis W. B. Liao, S. S.Lin et R. J. Shen):丹霞山特有种,本种与浅裂小花苣苔近缘,但花大,花冠长12-15 mm,花萼裂片长5-10 mm,蕨科Aspleniaceae、铁线蕨科Adiant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等。
种子植物163 科736 属1594 种。表征科主要为壳斗科Fag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山茶科Theaceae、蔷薇科Rosaceae、梧桐科Sterculiaceae、忍冬科Caprifoli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芸香科Rutaceae、桑科Moraceae、荨麻科Urticaceae、樟科Laur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菝葜科Smilacaceae、木犀科Oleace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茜草科Rubiaceae、鼠李科Rhamn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榆科Ulmaceae 等。世界分布属56 属,非世界分布属652 属。其中以热带成分为主,约占非世界分布属的69.3%;又以泛热带属和热带亚洲分布属*为丰富,分别占非世界分布属的26.2% 和15.2%;温带成分占非世界分布属的36.2%;有中国特有属5 属,约占非世界分布属的0.75%。单种属382 属,寡种属285 属,共占丹霞山全部属数94.1%,充分显示本地区植物区系属处于过渡区的组成特点。热带性质的属在丹霞山相对集中,在植被组成、区系优势科属组成方面,与南亚热带植物区系极为相似,充分说明位于亚热带南部地区的丹霞山受到热带植物区系的强烈影响。
(2) 珍稀濒危种 丹霞山共有各类珍稀濒危保护植物44 种,隶属于23 科37 属。被《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2017)收录的共30 种,其中,极危种(CR)2 种,为仙湖苏铁Cycas fairylakea 和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濒危种(EN)8 种,为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褐苞薯蓣Dioscorea persimilis、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白及Bletilla striata、南方带唇兰Tainia ruybarrettoi、拟高粱Sorghum propinquum、金柑Fortunella japonica;易危种(VU)21 种,包含仙霞铁线蕨Adiantum juxtapositum、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通城虎Aristolochia fordiana、金耳环Asarum insigne、粘木Ixonanthes reticulata、花榈木Ormosia henryi、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龙舌草Ottelia alismoides、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 等。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收录的共30 种,其中,国家I 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 种,即仙湖苏铁;国家II 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9 种,为蛇足石杉、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黑桫椤Alsophila podophylla、水蕨花冠黄色,退化雄蕊2,易区别。生长于丹霞山多个荫蔽山谷岩石上。
1.2.2 动物区系
(1) 昆虫 丹霞山已知昆虫16 目176 科783 属1023 种。地理成分组成以东洋区成分为主,约占种数的75%,另广布种占20%,古北种仅占约5%。东洋区成分中,包括又以南亚、东南亚成分为主占80%,另中国特有种约占20%。已知昆虫中有3 种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即:阳彩臂金龟Cheirotonus jansoni(易危,VU A4cd)、宽尾凤蝶Agehana elwesi(易危,VUA2acd)、麝凤蝶Byasa alcinous(易危,VU A2acd)。其中阳彩臂金龟Cheirotonus jansoni 也国家II 级保护野生动物。
(2)鱼类 调查表明,丹霞山地区有鱼类6 目20科69 属约100 种(含亚种)。其中,中国特有种4 种,即:小口白甲鱼Varicorhinus lini、长臀Cranoglanisbouderinus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