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慧聚中华——中国思想版图的十二座高峰
0.00     定价 ¥ 48.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0785758
  • 作      者:
    陈士银
  • 出 版 社 :
    漓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属于中国的群星闪耀的时代。在这几百年之中,中国思想版图的一座座高峰拔地而起,耸天而立,每一位思想家的大名都震烁古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管子、墨子、公孙龙子、孙子、韩非子等。

这些思想界的巨子都是如何从混乱的时代中脱颖而出的,又是如何塑造并影响中华文明的,时至今日,我们还能从中学到什么……

本书让读者在轻松的气氛中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聆听仁者的叮咛,品读乱世的哲思,探寻兵学的先知,体味法家的峻言,悠享自然的萧声,畅想御风而行的人生。


展开
作者简介

陈士银,1988年生,江苏徐州人,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文献、明代礼制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外典礼制度比较研究”等多项。

出版整理古籍《礼记析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等,在《中国经学》《中国典籍与文化》《文汇报》等期刊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如果把中国人的思想构成比作一个股份公司,那么在先秦,这家公司的股东都出现了。

这是一群如星光般闪耀的人物,他们在时代和历史的沉浮中,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高度,开中华思想之先河。

 

从制礼作乐,开创华夏礼仪之邦的周公,到统一天下,创立大一统国家体制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从好学不倦、周游列国、即凡而圣的孔子,到浩然取义、仁者无敌的孟子,从超乎人文、可道非道的老子,到神游天地、御风而行的庄子……这是属于中国的群星闪耀的时代。

他们是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中有人天姿秀出,有人行止彪悍,有人坦率慷慨,有人强悍坚守。他们的思想主张相互争鸣又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展开
精彩书评

当时的政治思想,真算得百花齐放,万壑争流,后来从秦汉到清末二千年间,都不能出其范围。

吾国人对于此方面诸问题之解答,往往有独到之处,为世界在任何部分所莫能逮。

此种国民所产之思想及其思想所陶铸而成之国民意识,无论其短长得失如何,要之在全人类文化中,自有其不朽之位置。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制礼作乐,天下归心:周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偶像。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不能例外。他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虽然偶像比他年岁大了一些(也就五百多岁)。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偶像,就不可能造就孔子这么一位举世闻名的圣人。他的魅力极大,一度令孔子神魂颠倒,乃至矢志不渝,无怨无悔。这位令孔子心甘情愿成为铁杆粉丝的偶像不是别人,正是周公。

 

周公与周朝的开创

周公封地在周,姓姬,名旦,人称周公旦,而非姬旦,陕西扶风人。具体生卒年待考,距今大约有三千多年。他是显赫的官二代出身,父亲是周文王姬昌,哥哥是周武王姬发。周文王是后来追封的,其实姬昌在世时只是积极投身于反抗商纣王的革命事业中,当时人称西伯,位列伯爵而已。西伯虽然已经夺得天下大部分领土,却还是恪守臣职,并未称王。这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太子姬发继承父命,最终大会诸侯,发动牧野之战,攻灭了商朝,正式称王,并建立了周朝。周朝享国八百年,也是中国历史上享国时间最长的朝代。

可以说,在姬昌、姬发父子革命的过程中,周公一直扮演着次要的辅佐角色。然而,就在武王克殷的第二年,天不假年,武王因病去世。武王的儿子姬诵还小,史称:“成王少,在襁褓之中。”于是乎,管理周朝的大任便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周公身上。周公旦也由此成为第一号男主,开始着手料理新王朝的军政大事。

周朝刚刚建立,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随时面临被推翻的危险。周公既要着手修复因连年战争造成的民生凋敝,也要时刻提防各种反叛力量。果不其然,就在周公掌权后不久,周王室内部的管叔和蔡叔,就伙同商纣王之子武庚以及淮夷等地区小国,在东方发动叛乱。叛乱声势浩大,极有可能埋葬新生的政权。伊等发动叛乱的原因冠冕堂皇,说是周公居心叵测,要取成王而代之。当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们叛乱的真实动机,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什么当王的不是俺?” 

周公旋即领兵东征,马不停蹄,经过一番血雨腥风,很快平定了叛乱。将管叔、蔡叔、武庚等人诛杀的诛杀,流放的流放,剿除了这些反叛势力。此时,周公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当初,周武王伐纣之后,本着“存亡继绝”的态度,并未斩草除根,而是留下了商纣王之子武庚,让他继续管理商朝旧都,也就是今天河南安阳这块地方。同时,也下令管叔、蔡叔、霍叔等建立封国,戍守附近,作为监视,是为“三监”。可是,这种宽大的行为不但没有让商朝遗民安分守己,反而助长了武庚与管叔、蔡叔等人勾结叛乱——平定“三监”叛乱之后,周公是应该彻底瓦解商朝分裂势力,将其满门抄斩,一个不留;还是应该网开一面,继续保留殷人的祭祀而不使之中绝?

经过一番考虑,尽管有反叛在先,周公还是决定对殷遗民宽大为怀。同时,将同姓的康叔分封于卫,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分封于宋,“以奉殷祀”。这也是卫国和宋国的由来。由于周公的宽大处理,诸侯开始感佩,更愿意臣服周朝。武力征讨并不是清除叛乱、维护稳定的长久之计,恩威并用,以德服人,更容易收到成效。在平定“三监”叛乱的过程中,周公杰出的政治家心胸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为了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尤其是东方的管控,周公建立了分封制度,陆续分封诸侯。在其所立的七十一国之中,姓诸侯就占到了五十三人。这种分封制度,尤其是分封同姓诸侯管理国家,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直到秦始皇大规模推行郡县制之后,在汉初、晋朝等历史时期,分封制度依然屡屡抬头。

此外,除了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之外,周公还特意下令营建了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强化对东部地区的管理。在此后的两千年历史中,特别是在宋朝之前,朝代虽然更迭,经汉涉晋,由隋及唐,西安和洛阳这两座都市几乎一直作为首都,成为中国的心脏所在。由此可知,周人的都城选址是何其睿智前瞻。

 

制礼作乐

中国古代,上溯夏商,下迄明清,改朝换代,不下数十,唯独周朝享国最久,长达八百年。原因何在?除了分封制和武力维系之外,恐怕当与周公制定的礼乐系统息息相关。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谈到“礼”,就不能不提制礼作乐的大BOSS周公。不过,周公制定的礼和我们今天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概念并不相同。礼首先是一套经邦治国的大法。这套法则之中,尤为重要的是宗法制。

“兄终弟及”到“嫡长子继承”

对一个国家来说,十分棘手的便是王位继承的问题,继承人无法确定势必引发天下大乱。殷人主要采取的是“兄终弟及”的制度,即兄弟之间继承王位,如果兄弟不存,再让儿子继承。周人一反殷制,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的制度。这套制度的弊端显而易见,嫡长子如果是个幼童,乃至残废,甚或荒淫,则危害匪浅。但是比起弊端而言,它的优点昭然可见:超级稳定!兄弟可能有很多,但是注意:嫡长子只有一个。举例而言,商鞅在《商君书》中说:“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假如王位继承人不确定,那么就像无主的兔子一样,人人得而逐之,你争我抢,肯定引发无限冲突;反之,王位确定由嫡长子继承,那么人心自然要稳定许多。至于嫡长子的年幼以及昏庸等问题,则可以通过摄政以及选择良师教育等手段予以解决。由此,周公等人确定的嫡长子继承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皇位继承制度。

《周礼》中的“理想国”

公元前四世纪,西方哲人柏拉图撰有《理想国》一书。书中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对话的方式,探讨理想的国家究竟该如何缔造等问题。东方也有一本类似的《理想国》,也就是《周礼》。《周礼》又名《周官》,相传为周公所作,乃“周公致太平之书”。与《理想国》的对话辩论不同,《周礼》绕开了讨论环节,不是告诉你理想的国家该如何缔造,而是告诉你理想的国家就该这么缔造。没有满篇的对话交锋,代之以务实的实践操作。此书只有六篇,效法天地四时,分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其中,《冬官》一篇在流传过程中亡佚了,后人就用《考工记》加以补足。

是书六篇,每一篇的开头都是二十个字:“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按照作者的意思,治国规模全部囊括在这二十字真言之中了。天子设立六官,分别董理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每一官下面又有属官若干,涉及事务林林总总,用以治理邦国。按照作者原来的规划,天子领六官,其中天官冢宰类似后世的宰相,六官下面又各领官六十。六六三十六,靠着这三百六十名主要官员,天子便能治理好天下。

现在看来,《周官》一书体大思精,过于完密,成书于周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具体成书者当另有他人,至于花落谁家,学界也莫衷一是。不过,此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比如六官分职就成了唐代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前身,而六部之制,至明清依然发挥效用。即便周公不曾著有《周礼》,但是对周代的礼制建设无疑下了一番大工夫。由于具体的周代礼制罕见于史籍,所以学者也只能借助《周礼》一书来管窥周公制礼作乐的规模。

《周礼》下的行政规划及其礼制融合

依照《周礼》,彼时的行政区划分为乡遂制度,与今日的省、市、县、乡、村截然不同。天下直辖六乡(类似今天的直辖市),管辖范围从京畿到远郊。《周礼》载“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lǘ),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zhōu,周济);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分别由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乡大夫管理。远郊之外,则为遂,较之乡州之制,更为自主、自治。除了天子直辖的上述“乡遂”之外,其他领土的行政设置另有安排,《周礼》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zàn),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分别由邻长、里宰、酂长、鄙师、县正、遂大夫管理。这些区域由天子和诸侯划片管辖。当时兵役主要涉及乡州这些类似今天城区的地方,像遂县之类的乡下百姓没有资格当兵(主要是负担不起装备),只能承担军夫之类的角色。仅以乡制计算,一乡包含12500家。以一家五口人来算,一乡为62500人。天子直辖的六乡人口则为375000人。非常战备时期,天子直辖的兵力,以一家出一人计算,可达75000人。在三千年前,这绝对是一个超级近卫军团。

除了日常的政令、军事之外,还突出地方长官的礼职功能,比如乡射礼、乡饮酒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举例言之,乡大夫“退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此谓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州长“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根据《仪礼·乡射礼》的记载,就连射箭这种活动都要随着音乐的鼓点从容进行。不仅要射中靶心,还要符合礼仪规范;不仅要符合礼仪规范,还须与音乐合拍。只有这种文武兼备的真正有德之士才会被推荐给中央,辅佐君主参与治理国家。

周代的地方官员不仅要处理好一般政务,还要兼顾寻常百姓的祭祀、丧礼、冠礼、婚礼、饮酒礼等等。通过各种礼仪搭建起中央政府、地方官员与寻常百姓之间的桥梁。政府官员和平民百姓的互动内容,除了下令与执行、收税与交税,还有一层额外的礼仪关照充斥其中。

换言之,周代的礼制贯穿在各级单位之中,通过官吏层层引导,官民一道四时行礼,反复实践,进而构筑起周王朝独特的礼制体系。这种礼制可以发挥兴贤举能、序正齿位的作用,也对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大有裨益。

周公推崇的教育体系

在周公的礼乐系统中,教育占据十分显赫的地位。在《周礼》、《礼记》等书中,我们看到,周代的教育系统已经十分发达。如师氏一官首重教授德行,视之为做人的根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推崇贤能;保氏一官则次教技艺,以为待人接物的基础,既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技能,还要懂得参与祭祀、接待宾客、上朝议事、参加丧礼、行军打仗、驾车备马等基本礼仪。

《礼记·内则》详细交代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则。

六岁的时候,就要掌握算术知识,并学会辨别事物的名称。

七岁时,就要懂得男女之别,不能再同案吃饭、同席睡眠。

八岁,就要掌握基本的饮食起居礼仪,敬重尊长。

九岁,便要学习天文、历法、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十岁的时候,家庭教育告一段落,孩子要寄宿别处,专心学习六艺等知识;还规定,在外学习的时候,一律不准穿帛制的好衣服,避免引发奢侈攀比之心;早晚都要学习知识,同时也要落实礼仪。

十三岁的时候,就要学习音乐,背诵《诗经》。

十五岁的时候就是成童了,开始学习武舞以及强化射御之道,以便成年后可以保家卫国。

二十岁的时候,正式举行成人礼。成人之后,便进入了大学的学习阶段。这个时候已经成为翩翩君子,出入正式场合可以穿裘帛制作的精美衣服,还要学习《大夏》等高雅复杂的乐舞。由于已经成年,更要笃行孝悌之道。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学习,还是要虚心求教他人。

等到三十岁的时候,可以娶妻成家,虽然有了志向,依然要谦虚谨慎。

四十岁到了壮年,可以做官从政;五十岁成了大夫,可以参与军国政要。从四十岁起将人生含金量最高的三十年奉献给国家之后,到了七十岁便退休,享受国家优待。

按照周礼的教育标准,一个人先后经历了九年的家庭教育(1—9岁),十年的中学教育(10—19岁),十年的大学教育(20—29岁),十年的社会教育(30—39岁),有了之前四十年的教育积淀,才开始长达三十年的参政议政生涯(40—69岁),70岁之后方才荣退。三十岁结婚,相当于今天的博士毕业。由于三十年的学习积累,他早就在各种礼仪、技能等方面十分娴熟,成家后懂得如何为人夫、为人父。孩子十岁之后,他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照顾妻子、关爱儿女、团结朋友等方面游刃有余,所以四十岁出来做官,当然也能得心应手。

冕服之制,造就衣冠上国

在周礼系统中,极具特色的当推冕服制度了。针对不同的场合,天子要穿着不同的冕服,比如:祭祀昊天上帝,要服大裘冕;祭祀先王要服衮冕;行射礼,则服鷩(bì)冕;祭祀山河大川,要服毳(cuì)冕;祭祀社稷、五祀,服希(chī,同“絺”)冕;其他低一等的小型祭祀,服玄冕,等等。这六种冕服主要是应对隆重的祭祀场合,常服则为其他场合。常服极多,举其荦(luò)荦大者,就有十几种:行军打仗,要穿韦弁服;上朝,穿皮弁服;打猎,穿冠弁服;凶丧,着弁服;吊唁,则服弁绖(dié)服,等等。每年天子的冕服就有数十种之多,每一种上面又绘有日、月、星辰、山、龙、藻、火等不同的纹饰。“衣冠上国”的周朝形象通过冕服制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由华服美冠烘托出的高颜值时代也正式来临了。


展开
目录

一、周公:制礼作乐,天下归心

周公与周朝的开创

制礼作乐

“兄终弟及”到“嫡长子继承”

《周礼》中的“理想国”

《周礼》下的行政规划及其礼制融合

周公推崇的教育体系

冕服之制,造就衣冠上国

乐舞煌煌,成就礼仪之邦

摄政,还是篡位?

小  结

推荐阅读

 

二、由贱及贵,即凡而圣:孔子

悲惨的少年

好学不倦的青年

蓄势、仕鲁与周游列国

孔子与礼治

孔子与六经

作为凡人的圣人

小  结

推荐阅读

 

三、浩然取义,仁者无敌:孟子

战国风云

孟子生平

孟子的“升格运动”

仁政、民本

《孟子》与中国人文精神

小  结

推荐阅读

 

四、三为祭酒,大醇小疵:荀子

三为祭酒,最为老师

荀子生平

大醇小疵

尊孔子,小五霸

荀子与礼治

承先启后,一肩八脉

小  结

推荐阅读

 

五、超乎人文,可道非道:老子

老子到底是谁?

道可道,非常道

小国寡民,大国下流:老子的理想国

太上老君,玄元皇帝:被逐渐神化的老子

道家:高冷的小伙伴

小  结

推荐阅读

 

六、神游天地,南华真人:庄子

庄子生平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吾丧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无为而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出世,还是入世?

小  结

推荐阅读

 

七、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子

管仲生平

图霸、韬晦与玩转政局

货币战争与谷物战争:没有硝烟的进攻

“无关紧要”的文教建设

强军与称霸

道家,还是法家?

小  结

推荐阅读

 

八、兼爱天下,抗礼儒学:墨子

墨子生平

兼爱天下:墨子的理想国

极其强悍的守城之神

自苦不休,天下不堪

儒墨两家的互撕

小  结

推荐阅读

 

九、白马非马,辨说达人:公孙龙

公孙龙生平

白马非马

离坚白:挑战你的常识

折不完的手杖、三条腿的鸡与不动的影子

小  结

推荐阅读

 

十、兴吴破楚,兵法之祖:孙子

一个男人的家仇

孙武生平

庙算在先,上兵伐谋

虚虚实实,正合奇胜

孙膑及其兵法

小  结

推荐阅读

 

十一、归本神龙,名动祖龙:韩非子

立说有余,救国无力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以法为教,以法为本

杀气腾腾的《五蠹》

大思想家的苦闷

法家出于道家?

小  结

推荐阅读

 

十二、千古一帝,是圣是魔:秦始皇

秦人的兴起

秦王扫六合

大一统的国家体制

法家、术士与焚书坑儒

是圣?是魔?

小  结

推荐阅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