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直觉的产生,一部分学者认为,与过往的经验相关(Cosmides&Tooby,1994),与分析加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处理过程,基于直觉的决策从直接知识或经验中得出,无需思考,也无需经过分析加工的训练(Epstein,2010)。例如,经验丰富的警察能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一眼识别出罪犯。有时,直觉的产生基于更为久远的“经验”———本能。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先辈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直觉是一种“有限的理性”,直觉在不断重复的缜密思考中产生(Simon,1979)。也就是说,基于直觉的任务处理和基于分析的任务处理本质上没有不同,当对任务生疏的时候,人们倾向于用分析加工,而熟能生巧后,则倾向于使用直觉加工。这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第一次骑自行车时跌跌撞撞,注意力几乎全放在来维持平衡上,以至于没有余力观察路面。而经过反复练习后,骑车再也不是一件需要花费注意力的事情,你甚至能边骑车边欣赏路边的风景,这就是由分析加工产生的直觉加工。有趣的是,这种转换过程看起来是有意识的,但很少有人能够说清其中的规则,比如我们究竟是如何在骑车时维持平衡的。在本章中,我们也会从这两方面探讨直觉:基于经验,甚至基于基因的直觉,和基于大量的后天训练,熟练化而产生的直觉。
第一节先天直觉
生命诞生之初并不是一块空白的画布,海豚出生就懂得如何游泳,而蜜蜂也无需学习就会通过舞蹈传递信息,小鸭子会把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当成自己的妈妈,并紧紧地跟随着它。这些动物与环境的联结形成于它们出生的那一刻,是预先设置在基因中,随着进化而来的生理结构的一部分。同样的机制也存在于人类的婴儿时期,人类刚出生就有强大的求生意愿与基本的情绪反应,我们与母亲存在天然的情感联系,甚至会通过哭声表达自己的需要。这些本能反应是人
类最初的直觉表现,不仅影响婴儿时期的生存与成长,也为人类成年后的人格与行为埋下了伏笔。
一、本能论———精神分析观点
自达尔文开创了自然选择理论和性选择理论后,“生存”和“繁衍”便成为了人类科学的两大研究主题。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在《物种起源》问世的几十年后,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与本能理论。在其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认为,人有两类本能:第一类是生存本能,包含对食物、空气、水的需求,对应于维持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类是性本能,对应于种族繁衍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推动着人类,尤其是在婴儿时期的行为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消除人体内部的紧张状态(AbelHirsch,2010)。人不仅具有先天的本能和反射技能,机体在紧张状态下所产生的意向也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意味着婴儿并不是在饥饿之后得到食物才形成食物的意象,食物的概念很可能在出生之前就因为数代的经验而继承下来,这一系列意象组成了人格中的“本我”。本我是最原始的“心理现实”(psychicreality),是在个体从外部世界获得经验之前就存在的内部世界,是人格的基础。因此,它也始终保持着幼儿时期的特点,易于冲动,非理性,永远希望立即得到满足,遵循着快乐原则。婴幼儿时期是本我最突出的时期,因此婴儿的行为原则就是躲避痛苦,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
(一)本能行为
哭泣是婴儿与养育者最初的沟通方式,这种早期沟通方式是婴儿的本能行为。哭泣能够促进父母的保护和养育活动,以提高婴儿的生存率。具体而言,生命早期的哭泣,被认为是反射性的行为,通常出现在婴儿感受到痛苦、饥饿或与养育者分离的时候,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作为自体生存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婴儿的啼哭是一种本能行为,他们的啼哭声也能激发成年人的“养育本能”。心理学家发现,相比于其他哭声,成年人能够非常快速地识别与评估婴儿的哭声,表现为大脑皮层中掌管声音、情绪和运动的区域有显着的激活。类似的脑区激活还出现在成年人看到婴儿面孔的时候(Youngetal.,2016)。
除了哭泣之外,刚出生的婴儿还有本能反应,例如打喷嚏、咳嗽、打哈欠、抓握反射。以抓握反射为例,它是婴儿的一种原始的生存本能,当放置一根手指或是其他物体在婴儿的手中时,婴儿的第一反应便是试图抓紧它,除了手掌外,婴儿的脚也会呈现抓握姿态。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婴儿之所以会有抓握反射,是由于人类的祖先有足够长的体毛,在行动时,婴儿能够抓紧父母身上的毛发。这样,父母就不需要用手搂抱婴儿,便于采集食物以及危急情况时能敏捷逃脱。吮吸是婴儿的另一种本能行为。在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阶段中,婴儿的吮吸行为不仅是满足食物摄取的生存本能,也是性需求的体现。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其背后的本能冲动被称为“力比多”(libido)。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躯体的紧张,婴儿通过各种行为,释放这种紧张。在婴儿时期,力比多主要集中在口唇,因此这个阶段被称为口唇期,婴儿通过吮吸、吞咽、撕咬等口唇行为获得满足。如果婴儿在口唇期没有得到恰当的对待,例如母亲通过给予食物或拒绝给予食物来控制婴儿的行为,在经受过类似威胁后产生的焦虑,会导致成年后的过分依赖他人,或拒绝依赖他人的极端倾向(Garcia,1995)。
(二)毁灭本能———死本能
在弗洛伊德本能理论的后期,他将上述介绍的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统一为生本能,又补充了与之相对的另一种本能———死本能。弗洛伊德曾引用叔本华的名言“所有生命的目标就是死亡”,他对于死亡的理解,就是回到生命开始之前,没有紧张,最放松的状态。从这个角度而言,生本能和死本能的终极目标并非是完全对立的。梅兰尼·克莱因是少数继承并发展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的精神分析学家。在克莱因所创立的客体关系理论中,婴儿天生就具有死本能,死本能的运作是婴儿焦虑的来源。
生本能和死本能使婴儿对外部客体(主要是指母亲或母亲的乳房)投射了不同的潜意识幻想。如果母亲的乳房满足了婴儿的需要,那么生本能被投射到乳房上,母亲的乳房成了好客体;相反,如果母亲的乳房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死本能被投射到乳房上,母亲的乳房就成了坏客体。原本的外部客体受到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投射,形成了内在客体,也就是自我。自我也被分裂成了“好的自我”或“坏的自我”,婴儿害怕被“坏的自我”毁灭,所以产生了迫害性焦虑。因为婴儿对母亲及乳房的认识是分离的,要么将母亲过度理想化为完美的存在,要么全盘地否认母亲,将其视为需要被消灭的对象。婴儿意识到自己对于母亲有强烈的依赖,但是母亲并不能总是满足婴儿的愿望,生本能和死本能同时投射向了母亲,婴儿害怕自己会毁灭母亲,从而失去她,于是就陷入了焦虑性抑郁。但此时,两种本能所投射的客体已经不再被完全的割裂,而被看作一个整体客体。此后,因为投射和产生的知觉歪曲也逐步减少,婴儿逐渐通过修复机制抵御焦虑。因此,克莱因认为,死本能所引发的焦虑是婴儿发展的动力,也是婴儿心理逐渐健全的必要刺激,但如果焦虑过度,往后就会出现偏执或抑郁等心理疾病(王国芳,吕英军,2010)。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