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视角/人民日报学术文库》: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不适应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既具备相应的理理论知识,又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许多传统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财务管理专业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的“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来制定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应用型本科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目标不应该定位在“科研”方向,因为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的财务管理学生很少到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而应该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宽的知识面,还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应用型本科的要求
传统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专业知识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占课时少。有些院校开设的课程门数多,每门的课时少,有些教师为了上完相应的理论内容不得不将实践课时用来讲授理论知识。还有些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内容有交叉,比如税法和税收筹划在很多内容上是重复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在一些章节上也有重复交叉,所以应该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减少课程的开设。受“通识”教育的影响,教学内容仍然没有体现以理论够用为度,导致实践教学环节效果弱化,教学重心没有向实践技能方面转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的困难
工学结合讲究的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也体现了地方性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与开放的社会教育,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以实践学习为主,从学科体系教学转向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就应以职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但是在探求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道路上遇到许多困难。
(一)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
将学生的职业教育放到企业当中进行培养,无疑是符合工学结合理念的。有不少院校也在积极地加强与地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是,由于财务部门是每个企业的核心部门,掌握着企业的商业秘密,学生在企业学习过程中是无法掌握到企业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等经济事项。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并不是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而是希望学校和学生能够马上帮助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取得更多的收益。
另外,企业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一般只能接纳2-3个学生,而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有限,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中得到的实战经验也是有限的。所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没有发挥应有的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目的。
(二)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设计有待改进
有的高校把财务管理专业偏向于会计岗位,所以在校内实训环节的设计上与会计专业的区别不大,授课教师也一再地强调会计基础操作的重要性,实训环节还是只有会计基础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没有体现财务管理的岗位特征。而有的高校又把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倾向于金融业的岗位,开设模拟证券操作等实训。没有按照财务管理岗位要求进行校内实训设计,没有建立财务管理实训室,没有购买按照相应的财务管理实训软件。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每一个院校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院校的专任教师从学校毕业后没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工作过,直接到学校任教,缺乏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实践工作经验的匮乏,也使得这部分教师在授课方面还是注重理论的讲授,实践授课学时不足,满足不了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另外,在社会上从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管理工作,收入上远比在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要高,多数高层次的具有丰富财务管理经验的人员不会轻易离开财务管理岗位选择教师岗位。所以,学校想要招聘到具有丰富财务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非常困难。这样就意味着在当前的环境下要培养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契合地方经济发展和需求的财务管理人才,是地方性本科院校普遍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