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文化史学者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在他的代表作《中世纪的秋天》中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从擅长写江湖义士故事的诗人弗朗西斯·维永[Francis Villon]到神秘主义者海因里希,苏索[Heinrich Suso],从民众爱戴的牧师奥利维尔·马亚尔[Olivier Maillard]到宫廷编年史家乔治·夏特兰[Georges Chasterllain]。他曾经写道:“如果我们看不到其中的人,怎么能形成对那个时代的想法呢?’假如只能给出一些概括的描述,我们只不过造就了一片荒漠并把它叫作历史而己。”赫伊津哈的著作和观点给我很大的启发。本文的研究对象集中于晚明的士绅阶层,与谢氏全景式的描述不同,我选取了四位人物张岱、汪汝谦、李流芳、林雪作为每一章节论述的中心,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活跃在西湖畔的几类典型:文人、儒商、画家和名妓,通过对他们交游、活动及艺术作品的分析,力求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出一幅生动活泼的西湖人文图景。吴虞先生曾有诗句云:“英雄若是无儿女,青史河山更寂寥。”西湖的魅力不仅在于秀美的自然景致,更在于流连山水间的文人雅士、诗人画家、名流佳丽。倘若没有他们的踪迹,没有他们诗词吟咏和书画写影,湖山胜景也不免要大为减色了。
本书所采用的主要史料包括地方志、寺志、笔记小说、实录、明人文集、插图本书籍等。其中有三类史料值得一提:首先是晚明出现的各式各样与旅游有关的出版物,常见的包括大量的文人游记和全方位介绍西湖景观的游览书籍,前者以袁宏道、张岱等人的游记为代表,后者以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季婴《西湖手镜》为代表。由于撰写旅游书籍在那时已然成为士大夫重要的文化资本,因此在塑造高雅品位上,也以此区别于一般游人。第二类是16世纪后期风行的上流社会雅趣指南,如屠隆<考盘余事》、高濂《遵生八笺》和文震亨《长物志》。这类书籍依照文人的习惯和情趣,充分反映了晚明士大夫消费文化中对“雅”的追求,这种追求也体现在对旅行装备和游览活动的选择上。上述两类史料均是文献的,而第三类史料则侧重于图像,陈昌锡《湖山胜概》、杨尔曾《新镌海内奇观》和俞思冲《西湖志类钞》等配有精美版画的“旅行指南”即是其中的代表。在文化历史学家布克哈特[Jacob Christoph Burckhardt]看来“只有通过艺术这一媒介,一个时代秘密的信仰和观念才能传递给后人,而只有这种传递方式才值得信赖,因为它是无意而为的”。图像和文献一样,可以成为历史证据的重要形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