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生态文明视野下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研究
0.00     定价 ¥ 58.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1812428
  • 作      者:
    李军红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2-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军红(1974-),女,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作品:《演艺产业价值链路径实现与优化策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生态价值悖论探析》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文明观的提出,是人类对于自然、社会和自我认识的一个巨大飞跃。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生态文明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了自己的反思视野。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全面落实“五位一体”的顶层设计;大会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已成党和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基本国策,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方针政策。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环境治理方面的任务,而是社会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并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息息相关,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是一场全方位、整体性的绿色变革。文化建设中该如何深刻贯彻与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文化产业如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如何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如何实现不同区域、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及与其它产业的协调发展?当下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有哪些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做法及如何纠正?等等。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既是准确全面理解生态文明与文化产业的应有之义,也是《生态文明视野下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研究》研究的主旨和内容所在。
展开
精彩书摘
  《生态文明视野下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研究》:
  1.1.1 人类文明的历史检视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这一进程中,人类同自然的关系也相应地经历了由对自然的崇拜,到对自然局部的开发与利用,再到对自然肆意的征服与破坏,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此严峻的生存危机迫使人类不得不反思传统的自然观、生存观、发展观,建设能有效克服危机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对自身文明发展历程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是人类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理智回归。
  1.原始文明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即原始社会,人类必须依赖自然母亲的赐予,主要靠采集与狩猎的方式获取生计资源,对自然的驾驭能力非常有限,自然制约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几乎无能为力,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改造利用它。所以,“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依赖自然来谋求生存。在向自然获取能量中,原始人将自身无法把握的现象归结为超自然的神力,形成“万物有灵”的观念,敬畏、崇拜自然的神威。他们相信,只要遵从自然神的意旨,不打扰依附在自然物身上的灵魂,就会得到自然神的庇护。可以说,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盲目地崇拜自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不存在破坏自然的生态问题。
  2.农业文明
  当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人类一改在原始文明期对自然的纯粹屈从状态,发现自然并非那么神秘,神秘到不可解释,也并非那么强大,强大到不可抗拒。于是人类开始解释总结自然规律并尝试改变自然,驯化野生动物、栽培植物,不再单纯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进而出现了畜牧业和耕作业的劳动分工。另一方面,随着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对自然的原始敬畏感渐趋弱化,人类为了自身更好地生存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开发、改造、占有自然,随之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大面积开垦荒地、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等无视自然的生产方式导致良田沃野沦为荒漠沙丘,一些曾一度辉煌的农业文明如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等最终走向衰落。总之,在农业文明发展历程中,尽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步松弛,但总体仍是和谐的,人类对自然界进行了局部地开发利用,依赖于自然并利用自然为自身服务,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3.工业文明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手段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将人类带人过去难以想象的工业文明时代。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感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随着人类在享有工业文明利用和改造自然所获得的成就,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欲望也无限膨胀,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入一种对抗状态:人类不再依赖自然,而俨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主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财富欲望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在这种“天人对立”的价值观蒙蔽下,人类由自然的顺应者变为自然的改造者和征服者,开始了肆意掠夺自然、榨取自然的无节制行为,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消耗过度,远远超出其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随之而来的环境灾难频发和地球生命系统的日益脆弱,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不得不品尝自己酿造的苦酒。
  ……
展开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0.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1章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生态文明的时代诉求
1.2 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与内涵特征
1.3 生态文明的建设模式

第2章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理论解读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理论依据
2.3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文献述评

第3章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与生态文明的契合机制
3.1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与生态文明的契合点
3.2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第4章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生态战略
4.1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生态价值
4.2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生态悖论
4.3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生态战略

第5章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机理与生态模式
5.1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机理
5.2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生态模式

第6章 生态文明观引领文化资源开发典型案例分析
6.1 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节
6.2 雅昌集团

第7章 基于生态文明的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支撑体系
7.1 发达国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经验
7.2 我国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7.3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支撑体系

第8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展望
8.1 本书的基本结论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