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非瓦尔拉均衡理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变化。与瓦尔拉模型相反,非瓦尔拉方法假定市场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以一种严密的方式研究所有种类的市场非均衡和价格机制的不完善,加上本书在传统的非瓦尔拉均衡中还引用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使得这个理论能够更直接地应用于中国现实。本书有助于为广大经济学家提供一种研究中国经济实践的理论方法,帮助解决中国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性问题。
《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认为传统的和现实的中国经济改革都是一种非均衡运行的经济,但中国经济并不简单地对应于上述典型的非均衡状态,因为在中国经济中资源失业和资源短缺并存,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并存。本书首先在传统的非瓦尔拉均衡理论中引进符合中国实践的一系列新概念,然后应用该理论方法建立起若干中国微观和宏观非经济均衡模型,论证了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过程。《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在1997年获中国经济学蕞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供广大经济学研究者阅读参考。
数学符号定义
导论
第1篇 方法论
1非瓦尔拉均衡理论的基本概念
1.1简单的历史回顾
1.2基本概念
2固定价格的非瓦尔拉均衡模型
2.1瓦尔拉均衡
2.2配额机制和数量信号
2.3一个固定价格均衡
2.4固定价格均衡的效率讨论
3计划和市场双轨制下的非瓦尔拉均衡
3.1最大配额制约和最小配额制约
3.2市场活动:两种价格水平
3.3计划和市场混合经济体制下的非瓦尔拉均衡
3.4计划和市场混合经济体制下的非瓦尔拉均衡的效率的讨论
第2篇 传统的宏观非均衡模型及其在计划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4巴罗和格罗斯曼的宏观一般非均衡模型
4.1暂时瓦尔拉均衡
4.2凯恩斯失业均衡
4.3古典失业均衡
4.4抑制性通货膨胀均衡
5 霍华德模型
5.1霍华德的原模型
5.2重新塑造的霍华德模型
5.3霍华德模型的计量经济结果
6波特斯和温特对传统的计划经济的非均衡考察
6.1波特斯的理论模型
6.2波特斯和温特模型的计量经济结果
7科尔纳的短缺经济模型和非瓦尔拉均衡理论
7.1科尔纳的短缺经济模型
7.2黑尔对科尔纳模型的改造
7.3一个生产函数经修正以后的模型
7.4科尔纳模型与西方非瓦尔拉均衡理论的区别
第3篇 中国经济体制介绍
8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及其改革以后的演变
8.1农业部门
8.2工业部门
8.3金融体制的演变和政府的预算约束
第4篇 非均衡理论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9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
9.1计划体制的缺陷
9.2一个二元宏观非均衡模型:传统计划经济中的隐蔽失业问题
10计划和市场混合体制下的宏观非均衡模型
10.1计划生产部门
10.2非计划生产部门
10.3家庭行为
10.4政府预算约束和投资行为
10.5计划和市场混合经济中的瓦尔拉均衡
10.6混合经济中不同的非均衡状态
第5篇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问题
11理想的计划和市场双轨制经济下的微观均衡模型
11.1伯德的计划和市场双轨制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
11.2从伯德模型中获得的结论
12经济体制转型中出现的问题
12.1计划和市场双轨制经济中市场体系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
12.2转型过程中计划参数的变化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