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发展报告(2019)》: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1.新时代公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关系
庞庆明认为,新时代中国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又相互影响的资本——公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公有资本具有劳动人民平等占有性、有计划运行性和收益共享性,规定了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而私人资本则具有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和在国家引导下自觉服务社会主义的二重性。基于公有资本和私人资本的特性,新时代调整和完善资本结构必须坚持以公有资本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坚持公有资本为主体,要求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共同领导、影响私人资本运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资本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非公有制经济思想演进的逻辑
白永秀等系统梳理了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在我国的演进轨迹,将其分为“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同等待遇论”“同等地位论”五个递进阶段。在此基础上概括了非公有制经济思想演进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就历史逻辑而言,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演进遵循“发展需求一理论突破一法律与政策支持一成长壮大一新的发展需求一新的理论突破一新的法律与政策支持”这一理论与实践相互驱动、循环往复、向前迭代的过程;就理论逻辑而言,非公有制经济思想遵循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并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显示出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双轨制特征和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辩证统一,演进于所有制结构改革与市场机制培育的统一过程中。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第一,进一步阐释公有制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庞庆明认为,从可能性来看,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机制分别作为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具有相互兼容的生产力基础、政治基础、手段基础和目标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机制都与国内国际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相适应;都是以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监管为前提;都构成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都具有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目标要求,并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前提下,使社会主义的实质公平与市场机制的运作效率达到辩证统一。从必要性来看,公有制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通过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可以有效实现公有资本保值增值,为全体人民增加更多社会福利;市场运行以公有制为载体,能够使人们减少或克服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固有弊端或消极影响,使资本收益分配兼顾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并确保政府调控目标的真正实现。
第二,强调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张开等指出,市场具有手段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产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即市场手段属性不断催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属性与社会主义目的之间的矛盾。必须考虑党和政府的作用,充分认识包含政府、资本和劳动的“三主体范式”,构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动态结构,引领和驾驭市场生产关系属性,有效化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