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译翻译文库·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翻译美学导论
0.00     定价 ¥ 59.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0159513
  • 作      者:
    刘宓庆
  • 出 版 社 :
    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翻译研究者必读经典,翻译美学领域奠基性著作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Zui早比较全面、系统研究翻译美学的论著

·20世纪90年代翻译理论界代表性著作

·倡导翻译理论独特的中国气派、中国气质,翻译美学是中国翻译理论独具风华的主要特征之一

·开启了翻译学美学模式的广阔视野,使中国翻译研究界看到了翻译美学的精彩世界

·可以与《翻译美学教程》(刘宓庆、章艳著,中译出版社)配套使用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全6册)重磅推出★

国内翻译界引用率高居前列、影响极大

诸多高校图书馆、资料室装备书目

外语类专业教材或基本参考书

中国原创翻译理论引领性人物


“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理论贡献:

一、加强了译学整体性整合研究,在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功能主义翻译观;

二、从本位和外位的角度,深入探索了中国传统译学、当代译学和西方翻译理论的多维比较研究,为中国当代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

三、从共性和特性两个维度对译学的美学观、文化翻译观和翻译的价值论等等深层理论问题做了很有意义的开拓性探讨;

四、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全面地、坚决地维护了中国的理论话语权。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宓庆,生于1939年,祖籍湖南新宁,中国当代知名翻译理论家。刘氏长期从事翻译实务与理论研究,创建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后期的功能理论观以维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为导向,在国际学术界备受重视。在本体论层面,刘氏就翻译及其理论研究提出“文化战略观”;在方法论层面,他提出“本位观照,外位参照”的研究方法。刘氏强调翻译的整体性整合研究,主张建立中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主要论著有《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文化翻译论纲》《翻译与语言哲学》等14 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入《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由中译出版社(原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019年,中译出版社推出《刘宓庆翻译论著精选集》,甄选刘宓庆潜心学术40 年来的代表作品6种,包括《文体与翻译》《文化翻译论纲》《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集中展现其理论发展脉络和思想精髓。


展开
内容介绍

就中国译学而言,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本书从翻译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观点出发,探讨了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客体与主体、翻译的语言审美价值论、翻译审美意识系统、翻译审美表现的基础层级、翻译艺术创造的综合层级、翻译审美理想和审美再现问题,以及西方美学对中国译学的借鉴意义。翻译美学的功用可以总结为保证语际交流有效地达意传情,而这也是每一位翻译者奋力以求的目标。

展开
精彩书摘

“文质相称”与“圆满调和”:文与质的统一调和论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

佛经的翻译终究不能脱离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发展的主流。大约早在公元前520 年左右,孔子就已开始讲学,创儒家美学,提出“尽善尽美”论(“尽善矣,又尽美也。”)、“文质统一”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主张34 。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 年),孟子出,提出“仁义为美”,创立了以“仁学”为纲的儒家美学主张。周赦王五十年,荀子提出了文质兼顾、“美善相乐”(《荀子·正名》)论,发扬了儒家的美学思想。这期间(大约在公元前233 年),虽然有韩非子出面质疑,反对儒家的美学思想,提出“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取情去貌”(《韩非子·解老》)、“好质而恶饰”的学说,明确表示“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韩非子·解老》)。这种把“质美”绝对化,完全否定“文”对“美”的表现功能的主张,始终没有动摇儒家“依华出实”的“文质统一”论的主流地位。

从中国的美学史上看,“美”与“信”、“文”与“质”是最古老而又是始终一贯的命题。“美”与“文”指文艺作品的感性形式,“信”与“质”指内容实质。文与质的命题源于《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理想的审美境界是“文质彬彬”(《论语·雍也》)35 。至西汉哀帝时(约公元前2 年),杨雄将“文与质”的命题阐发为“阴敛其质,阳散其文,文质斑斑,万物灿然”(《太玄经》),重在说明宇宙现象。中国文艺美学史上将“文”与“质”作为美学命题加以阐发的先驱是王充(东汉,27—约97)。

他在《论衡·书解》中说:“夫人有文质力成;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易》曰:‘圣人之情见乎辞’。”王充赞同“文质统一”论,提出“言文合一”,“文字与言同趋”的主张(《自纪》)。南朝的刘勰提出的原则是以“文附质”,以“质待文”,在二者相辅相成的总体观照下将“质”置于主导地位,反对“为文而造情”(《文心雕龙·情采》)。后来的文论家也大都本着“文质统一”论阐而发之、论而述之。例如唐代柳宗元(773—819)就将“文质统一”视为诗歌和文艺创作的基本美学原则:“ 以质乎中,而文乎外,为唐诗有大雅之道”(《柳河东集》卷二十五),提出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品德风格论,反对“ 附丽”的形式主义、靡绮之风,提倡“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36 。唐代以后的许多文论家都本着“文质统一”论检讨中国文坛得失,赞同刘勰的主张,视质为本而以文附之,是为至善。例如明代徐祯卿(1479—1511)总结晋魏文质偏离的教训时慨叹说:“嗟夫!文胜质衰,本同末异,此圣者所以感叹,翟、朱所以兴衰者也。夫欲拯质,必务削文,欲返本,必资去末。……由文求质,晋格所以为衰。若乃文质杂兴,本末并用,此魏之失也”37 。明代胡应麟(1551—1602)也以深切的感受,总结历史教训,捍卫文质统一的主张:“ 汉人诗质中有文,文中有质,浑然天成,绝无痕迹,所以冠绝古今。魏人赡而不作,华而不弱,然文与质离矣。晋与宋,文盛而质衰;齐与梁,文盛而质灭;陈、隋无论其质,即文无足论者”38。胡应麟总结中国从周代到唐代纵贯两千余年的文艺创作史得出的结论是“文质彬彬,周也。两汉以质胜,六朝以文胜。魏稍文,所以逊两汉也;唐稍质,所以过六朝也”39 。可见盛衰兴变取决于摆好文与质的关系:文质必须统一,而以质为本,以文为附,相依相亲,相辅相成,因为“惟质则体有可循,惟文则体有可著”(王夫之《尚书引义· 毕命》)。到清代,我国传统美学上这个重大命题的结论就已经相当明确了,所以姚鼐(1732—1815)说:“ 夫将之至善者,文与质备”40。刘熙载(1813—1881)更慎重地将“质”“文”调转,把“质”放在“文”的前面,以更准确地表述二者的主次相依关系:他的结论是“质文不可偏胜”(《艺概 ·诗概》)。

很明显,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文质之争,正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文与质的命题在译学中的反映和借鉴,正是道家美学思想(抑美扬信)让位于儒家美学思想(文质统一)的过程和表现。由于“文质统一”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文艺创作中在内容与形式这个基本问题上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因而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由于“文质统一”论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翻译活动中在内容(SL 及TL)与形式(SL 及TL)这个基本问题上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因而对中国古代翻译活动和译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
目录

目 录

修订版前言(2005) 001

原版自序(1994) 011

怎样学习和研究翻译美学(2011) 016

第一章 翻译的科学性 1

1.0 概述 1

1.1 翻译的科学性:翻译学是经验科学 3

1.1.1 翻译科学性的基础:双语所指的基本同一 4

1.2 意义的复杂性和意义转换的科学性 5

1.2.1 意义的多维性 5

1.2.2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及其模糊性

(Fuzziness) 6

1.2.3 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及其延伸性

(Extensibility) 7

1.2.4 功能意义(Functional Meaning)及其多样性

(Diversifi cation) 8

1.2.5 意义的结构层级 9

1.2.6 功能调节意义表现的形式 10

1.2.7 翻译学对待意义与形式的科学态度 12

1.3 翻译思维形态的科学性 13

1.3.1 翻译思维的科学性之一:翻译分析必须

重概念、判断与推理 13

1.3.2 翻译思维的科学性之二:语言表达必须灵活切意 14

1.4 翻译理论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 15

第二章 翻译的艺术性 18

2.0 概述 18

2.1 语言艺术的一般特征 18

2.1.1 语言艺术的无限性 20

2.1.2 语言艺术的多样性 21

2.1.3 语言艺术的时尚性 21

2.2 翻译艺术的一般特征 23

2.2.1 普遍性 23

2.2.2 依附性 24

2.2.3 原创性(实现代偿性变通) 37

2.3 结语 39

第三章 译学的美学渊源 41

3.0 概述 41

3.1 西方译论发展概略 45

3.1.1 古典译论期 46

3.1.2 古代译论期 48

3.1.3 近代译论期 49

3.1.4 现代译论期 51

3.2 西方译论发展的特点 52

3.3 美学对中国译论的特殊意义 55

3.4 “文质相称”与“圆满调和”:文与质的统一

调和论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 56

3.5 中国传统译论中几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59

3.5.1 “信达雅”的美学内涵 59

3.5.2 “神”与“形”,“神似”与“形似” 64

3.5.3 “化境”的美学内涵 69

3.6 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方法论 71

第四章 翻译的审美客体 80

4.0 概述 80

4.1 翻译审美客体的属性 81

4.2 翻译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 83

4.3 论翻译的语言审美(一):形式系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