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从批评到大众批评
0.00     定价 ¥ 58.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51768
  • 作      者:
    贾洁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贾洁,江苏如东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先后在美国杜克大学亚太研究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文系担任长期访问学者。主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基础理论。出版有译著(合译)《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的对话》。
展开
内容介绍
  《从批评到大众批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研究的专著,从精英批评研究延展至大众批评研究是
  《从批评到大众批评》的科研脉络。上篇精英批评研究,以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为主要研究对象,各个章节的研究内容均立足于中国语境,研究议题均经由中国视角提出。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任务,解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策略,论述了突破西方文化影响的焦虑的方法,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唯物主义的伦理学理论,并对西方自由人文主义的悲剧观、无利害性观点和延续性观点予以了批判。下篇大众批评研究是结合时代发展做出的理论思考。如何保持日兴月盛的大众传媒社会的多元和理性发声,是研究的侧重点。
  《从批评到大众批评》提出的构建批评言论信用体系的方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民主建设的尝试,旨在让大众拥有张弛有度、止于至善的言说能力,达到自治进而自由的言论状态,从而推动社会的总体性进步。
展开
精彩书摘
  《从批评到大众批评》:
  第四节从差的新时代开始
  伊格尔顿对“投身于大众的文化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任务的论述,既是从英国左派的现实困境出发做出的思考,也是从马克思主义前辈理论家那里获得的启示。1977年,英国左页书局出版了《美学与政治》一书,内容是发生在20世纪30-4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布莱希特、布洛赫、本雅明和阿多诺之间的多次美学论争的结集。其中,本雅明与阿多诺的三次理论交锋颇为吸睛。第一次是由本雅明《拱廊研究计划》的写作提纲《巴黎,19世纪的首都》引起,第二次是由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引发,第三次则缘起于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一文。阿多诺分别于1935年、1936年和1938年写信致本雅明表达自己与其文章观点的见解分歧。针对本雅明认为的“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时代,艺术与其仪典根基相分离,其自律的全部假象也就消失无踪了”,阿多诺这样表示,“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物化,不代表艺术作品的丧失……你低估了艺术的自律技巧,而高估了艺术的附属技术”。本雅明那里指原作的独一无二性,它是和仪式崇拜及权威性相连的,而机械复制时代使艺术作品的这种灵韵消失了。虽然本雅明对此感到惋惜,但他也惊喜地看到,大量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打破了被复制对象的统治地位,扩大了欣赏范围和交流速度,从而能够实现激励和启蒙公众的政治功能。“艺术的整个社会功能发生了变革,它不再建立在仪式的基础上,取而代之的是以另一种实践为基础:政治。”①但同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的阿多诺却对机械复制技术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已变成了一个‘全面管理的社会’或‘单维社会’,由于技术合理性就是统治本身的合理性,所以,大众文化并不是在大众那里自发地形成的文化,而是统治阶级通过文化工业强加在大众身上的一种伪文化。这种文化以商品拜物教为其意识形态,以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化、守旧性与欺骗性为其基本特征,以制造人们的虚假需要为其主要的欺骗手段,最终达到的是自上而下整合大众的目的。”②二人争论的关键其实在于如何评价技术对艺术领域的介入以及由此带来的改变。显然,本雅明看到的更多是积极的功能,而阿多诺留意的则更多是负面的效应。
  ……
展开
目录
上篇 伊格尔顿研究
第一章 精英批评家的任务
第一节 身陷多重束缚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节 寻找自己的声音
第三节 旨在大众文化解放
第四节 从差的新时代开始
第二章 21世纪文化理论与批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领导权
第二节 民粹及精英笔法双管齐下
第三节 消解批评写作与创意写作的鸿沟
第四节 作为马克思主义批评伦理的论辩
第三章 文化的去殖民策略
第一节 爱尔兰剽窃作为历时性重演
第二节 冲破既定经验的规约
第三节 寻求“形式的政治”
第四节 道德与自由审美的共时性呈现
第四章 唯物主义伦理学探讨
第一节 不是所有的殉道者都是替罪羊
第二节 陌生人的麻烦
第三节 论及“罪恶”
第四节 伦理与政治的关系辨析
第五章 西方自由人文主义批判
第一节 悲剧人文主义观念的提出
第二节 自由人文主义悲剧观批判
第三节 自由人文主义“无利害性”批判
第四节 自由人文主义“延续性”批判
第六章 重塑文艺批评精神
第一节 文艺批评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当下国内文艺批评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
第四节 文艺批评家的品行

下篇 大众批评研究
第七章 大众批评的定义与功用
第一节 公众话语中的大众批评
第二节 消解身份分层
第三节 打破灵韵崇拜
第四节 克服学术异化
第八章 批评言论信用体系建构
第一节 共识之分歧与理性的暧昧
第二节 良好的常识与自由地言说
第三节 “完整的论证”与批评言论信用体系
第四节 批评言论信用关系与信用评级

结语
参考文献
中英文译名对照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