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骆宾基:时代与政治洪流里中国现代作家的一种范型
0.00     定价 ¥ 40.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1356219
  • 作      者:
    常勤毅
  • 出 版 社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丛书翔实而清晰地呈现了东北流亡文学的面貌和脉络,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当代东北流亡文学研究的*前沿、*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丛书通过流亡文学作品、史料及研究成果,使读者具体而形象地了解和感知那一特殊历史时期下广大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生命图景。


展开
作者简介

常勤毅,男,文学硕士,生于1960年,哈尔滨人。长期在媒体工作,现任宁波财经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员,浙江省美学学会理事,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几十年来在多家媒体和出版物上出版和发表作品1000多万字,并且多篇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浙江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国家一级中文核心报刊全文转载、摘编和发表。出版有《骆宾基论》《人体文化论》《生活美学价值新论——中西文化比照下的人性与时尚》等专著。


展开
内容介绍

常勤毅的《骆宾基:时代与政治洪流里中国现代作家的一种范型》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全书约20万字,包括《记录与时间的“同步”感受》《刻画与时代的“共时”思考》以及《探索与政治的“横跨”距离》等内容。全书通过对骆宾基近60年来作家、学者生涯及其作品的考察和论述,指出其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具有相当涵盖面和典范性的“共时”与“横跨”的特征。洞穿这一“骆宾基式”的典型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内外因,剖析他创作心态的内在结构与演化轨迹,客观地评定骆宾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展开
精彩书评

东北流亡文学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富矿,是中国文学的优秀遗产,也是世界战争题材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孟繁华


展开
精彩书摘

在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烽火熊熊燃烧之际,中国现代文坛上崛起了一批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年轻作家。其中有一位年龄最小、成名较晚、对当时抗战文学贡献较大的作家,他就是本书所要论述的骆宾基。

骆宾基,原名张璞君,1917年2月生于吉林省珲春县一个茶商家庭。家乡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以及政治敏感性极强的历史地位,都给幼小的骆宾基以深深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又从白金泰老师那里领受到了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悲壮情感,并在后来下乡务农中与汉族、朝鲜族贫民产生了“休戚相关的感情”。1934年,他在中国大学、北京大学旁听,特别是在北京图书馆阅读了大量鲁迅、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人的作品。1935年他又来到哈尔滨。在这里骆宾基结识了金剑啸等进步作家,为他后来踏上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从此,骆宾基便从这文学生涯的“起航点”起航,踏上了他长达近六十年的文学道路。

骆宾基的第一部小说是写于1936年、出版于1939年的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尽管这部小说由于战乱而没能及时出版,使它在文坛上的影响有所削减,但骆宾基能在全民抗日意识高涨的1936年,着手写这样一部站在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思想高度,通过对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与朝、苏人民共同抗击日军的描写(当然有关苏军、朝鲜游击队的抗日描写还较少),来深刻、全面地反映正义战胜非正义、反侵略战胜侵略的历史趋势的长篇作品,这在当时的抗战文坛上还是不多见的。也许也正因为骆宾基此时培养起来的与全民抗战一时同步发展的文学观,才使得他在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爆发之际,在东北作家中脱颖而出,以他那在亲临前线战斗中产生的充满战斗性和号召力的战地报告文学震动文坛,受到茅盾等文学前辈的极力称赞,不但“在我们的抗战文艺史上站一个永久的地位”,而且对推动中国报告文学的迅猛发展,甚至抗日救亡运动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记录与时间的“同步”感受 

第一节  珲春与骆宾基的幼年与少年 

第二节  从边陲小城到《边陲线上》 

第三节  骆宾基与东北作家群 

 

第二章  刻画与时代的“共时”思考 

第一节  创作重心从战争到生活 

第二节  现实主义从印象到思考 

第三节  人物形象从英雄悲剧到弱小者和丑恶者的

悲喜剧 

 

第三章  探寻与政治的“横跨”距离 

第一节 “越宽越好”的“统一战线” 

第二节  争相讴歌领袖的“夜莺”与“百灵” 

第三节  共和国黎明前的钢铁战士 

第四节  面对新生活的国统区作家 

第五节 《父女俩》与女性形象系列的转折点 

第六节  “留把春秋在案头”的学者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骆宾基著作年表 

附录三  骆宾基研究资料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