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校订本)
0.00     定价 ¥ 68.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3068161
  • 作      者:
    王慧炯,陈小洪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荣获了中国经济学界*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慧炯,1925年4月7日生于江苏。1947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有33年电力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的全面经验。1980年前,任云南省电力局副总工程师。1980年开始,历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宏观社会经济及微观技王慧炯术经济政策研究有22年经验。领导及主持大型政策研究项目有:"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规划"”2000年的中国""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世界银行合作研究项目)及联合国开发署资助的近300万美元的研究项目"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与政策"。应世界各国邀请参加社会、经济、技术等国际会议约100次以上。曾应亚行邀请,连续数年参加亚行"亚洲经济展望年会"作关于中国经济现状及瞻望的报告。出版的国内外书籍或杂志著作在100篇以上,所发表的英文论文有的被译为其它外国文种。


陈小洪,男,湖北人, 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1984年12月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市场结构和合理竞争问题,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联合国开发总署项目中一个子课题的阶段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四篇,分别从综合、专题、部门和国外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前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演变及现状,探讨了合理设计产业组织和政策,建立有效竞争机制问题。从市场角度为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证资料。最后两章,概括介绍了国外的产业组织理论和促竞争、反垄断等产业组织政策。可供广大经济研究人员,经管人员和厂长、经理,经济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来看,现阶段中国经济体制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即广泛的差别对待和高度的经济分割或市场分割。下面先让我们较为详细地考察这两个特点及其对市场组织的影响,然后,讨论一个同“生存技术”有关的理论问题。


1. 广泛的差别对待


迄今为止,公有企业始终保持着明确的行政隶属关系,政府主管部门和其他政府管理机构仍然直接控制企业。并且,在现阶段,企业的公有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企业在定价、劳动人事管理和内部收入分配等方面所受到的控制就越多,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就越小,企业的收益权和职工的劳动收益权就越是缺乏保障。相形之下,政府对非公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直接干预和控制要少得多。这一特点表明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收入机会是不均等的,也表明就业于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中的劳动者的收入机会和劳动收益权的保障程度是不均等的。


另外,还需要指出,企业之间的差别待遇是同地区之间的差别待遇交织在一起的。


2. 高度的经济分割或市场分割


迄今为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带有强烈的行政分权色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实行财政“分灶吃饭”和按行政区划与行政系统组织经济,形成了较高的行政壁垒,使得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严重的限制,不少产品市场亦被分割。


就生产要素市场的分割而言,从经济结果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本可通过流动而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在现阶段财政“分灶吃饭”和企业按照行政隶属关系上缴利税的情况下,对于一个拥有本地企业和本地资源使用的控制权与收益权的地方政府来说,只有当本地生产的工业原材料销往外地能比本地自我加工带来更多的本地财政收入时,它才会做出原材料外销的选择。反之,它就会做出本地设厂加工的选择。即使本地的加工技术和原材料使用效率显著地低于外地,情况也会如此。


关于地方政府的原材料配置决策的分析,也适用于地方政府的资本配置决策。首先,就资本存量而言,由于不变更下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资产所有权,在财政“分灶吃饭”的格局下便可以维持本地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因此,通常说来,跨地区的企业兼并和资产转让会对地方财政收入发生直接的影响。对地方政府来说,只有当下属企业的资产转让给外地,能比不转让带来更多的本地财政收入时,它才会做出跨地区资产转让的选择。反之,则相反。现有资本存量的重新配置和地区间的流动,完全依赖于这种重新配置和流动能否增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其次,就资本增量而言,只有在资金流出本地能比投资在本地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才会倾向于让资金流向外地。因此,无论是资本存量的重新配置,还是新投资的配置,亦受到地方割据的直接影响。在这里,财政收入最大化行为与资产使用效率最大化是不一致的,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是本地财政收入最大化,而不是资产使用效率最大化。进一步看,即使在一个地区之内,由于按行政系统组织经济和按行政系统管理企业、确定财政上缴任务等,企业资产在不同主管局或主管部门之间事实上也不能自由流动,不能自由地组合与再组合。此外,就资产在同一主管部门内不同企业之间的配置与重新配置而言,情况也是如此。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使承包任务的完成情况成为承包者经营成功的标志。这里并不存在促使承包者追求资本使用效率最大化的激励机制,也由于金融抑制而不能形成资本在企业之间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化的横向资本流动机制。


正是上述特定的制度安排和企业产权关系形成了极高的行政性的要素流动壁垒。从理论上说,若不存在差别对待,那么,便可以用不同企业要素使用效率的离散程度来间接地测度行政壁垒的高度或经济分割程度。不同企业的效率离散程度越大,表明行政壁垒越高或经济分割程度越高。高的行政壁垒使交易费用明显地增大。这里,交易费用的大小可以用要素的实际使用效率对潜在的最大化使用效率的偏离程度来间接地衡量。偏离程度越高,意味着交易费用越高;偏离程度越低,则意味着交易费用也越低。


3. 差别对待和经济分割对市场组织的影响


显而易见,差别对待和经济分割都会对企业规模结构(即企业规模分布)、市场进入条件和市场集中度直接产生明显的影响。首先,在差别对待情况下,市场进入条件出现了有利于政策优惠者的变化。例如,若政府对某一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的产品价格实行严厉的控制和管制,而对小型企业的产品价格则基本上不加控制,那么,在市场需求缺乏弹性的条件下,小型企业就可将产品售价定在高于大中型企业产品价格的水平上,从而能够承受较高的生产成本,甚至能够获得更丰厚的利润。这时,即使小规模生产是不经济的,小型企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比较高,但是,只要价格管制差,亦能使小企业以较高的产品售价抵销其较高的成本,而规模经济和绝对成本优势等因素就不会构成小企业的进入壁垒,不会阻止低效率的小企业的进入,不会使效率不高的小企业遭到淘汰。小型企业的产品售价较高,通常也意味着小企业能在要素市场上以较高的出价购进生产要素,从而意味着资源配置向小企业倾斜和小企业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增加,生产集中程度也会随之而下降。一般说来,小型企业所得到的政策优惠越多,它们的数量就越多,全体小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就越大。这里,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动态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政府政策越是有利于小企业,资源配置就越是向小企业倾斜,小企业的比重也就越高,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也因此而加重。若政府系统在税利上缴方面对同一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实行差别对待,那么,这种税制上缴差异也会像价格管制差异那样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产生相同性质的影响,导致集中度下降,刺激小企业进入,抑制大中型企业发展,造成企业之间竞争力扭曲。
展开
目录
目 录
第一篇 综合研究篇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含义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与要点
第三节 中国的产业组织研究及若干问题
第四节 本书的安排和内容体系
第二章 企业制度与有效竞争
第一节 中国企业制度概述
第二节 企业制度与市场结构
第三节 企业制度与市场绩效
第三章 中国市场及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市场及中介组织发展概况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市场和中介组织现状
第三节 创造有利企业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章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及其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和特征
第二节 中国产业组织的演进和特点
第三节 历史的矛盾及其对产业组织发展的制约
第四节 改善产业组织结构的政策设想
第五章 改革时期的中国产业组织及政策思考
第一节 改革时期中国产业组织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三个产业组织问题专题
第三节 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设想
第二篇 专题研究篇
第六章 企业集团与有效竞争
第一节 西方工业国家及我国香港企业集团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 改革前我国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联合形式
第三节 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四节 我国企业集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第七章 大、中、小企业合作的一种基本关系:系列分包制
第一节 “二重结构”的基本格局和系列分包制
第二节 实例分析
第三节 中、日比较:系列分包制与下承包制的一致性
第四节 结论和建议
第八章 对中国工业集中度的初步观察和分析
第一节 概念、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二节 中国工业集中度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中国工业集中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及结论
第九章 流通业的产业组织和有效竞争
第一节 传统体制下的流通业
第二节 改革以来的流通业
第三节 促使流通业有效竞争的思路
第十章 跨国公司
第一节 跨国公司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几种组织形式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若干经营特点
第四节 对于跨国公司的争议及若干评价
第五节 深入研究跨国公司机制,做好引进外资及向国外投资的工作
第三篇 部门研究篇
第十一章 纤维业产业组织研究
第一节 基本情况
第二节 纤维业的市场结构
第三节 政府政策和企业行为
第四节 资源配置效益
第五节 小结及建议
第十二章 钢铁生产和流通的产业组织
第一节 钢铁生产和流通的市场结构
第二节 政府和企业行为
第三节 钢铁业生产和流通的效益
第四节 结论和政策思路
第十三章 机电工业产业组织的若干特点
第一节 机电工业的技术组织特点及发展
第二节 机电工业的市场结构
第三节 机电工业的市场绩效
第四节 机电工业产业组织影响因素浅析
第十四章 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和发展政策分析
第一节 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及特点
第二节 汽车工业发展政策比较分析
第四篇 国外研究篇
第十五章 国外产业组织理论:框架、发展及借鉴意义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框架及概念
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及其与企业理论、规制经济学的相互促进
第三节 研究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借鉴意义
第十六章 国外产业组织政策简介
第一节 产业组织政策的意义与基本内容
第二节 直接管制政策
第三节 反垄断政策的形成——美国早期的反托拉斯政策
第四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产业组织政策——后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特殊问题
第五节 产业组织政策与不发达市场——韩国的政策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