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 口译活动历史悠久 , 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 。 然而 , 口译理论研究仍是一门新兴学科 。 实际上 , 口译过程相当复杂 , 大致包括听力 、 理解和表达三个部分 。 本节将介绍口译过程中的主要理论和实验 , 其中口译过程中的信息理解模型将作为重点介绍 。 本节将对以下三个主要理论进行介绍 : 丹妮卡 • 塞莱斯科维奇 ( DanicaSeleskovitch ) 和玛丽安 • 莱德雷尔 ( Marianne Lederer ) 的释意理论 ( 即释意论 )、 图式理论和丹尼尔 • 吉尔 ( Daniel Gile ) 的口 译模型 ( 包括认知负荷模型和理解等式 )。 这三种理论都是关于口译过程的 , 它们不是静态 , 而是动态的 。 自 这些理论提出以来 , 相关领域的学者以及理论创始人本人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推动了这些理论的发展 。 因此 , 本节将关注学者和相关专家在这三种理论建立后所做的研究 , 以追溯这三种口译理论的发展过程 ,尤其是信息理解过程 。
1. 绪论
口译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 。 由于来自 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需要相互交流 ,他们所建立的这种跨文化环境催生了口译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巴黎和会开始 ,口译成为了一种公认的职业 。口译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 :交替传译 、 同声传译和视译 。在交替传译中 ,说话人在传递信息时会不时地停顿 ,以便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口译员把信息连续地解释给听众 。在同声传译中 ,说话人则不会停顿 ,口译员需要不断地向听众传达他们获得的信息 ,且不能打断说话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