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第27辑本辑收录《<随园诗话>的版本层次及其文献价值》《<清诗话考>斠补举隅》等文献学论文,《从“诗言志”看“境界”“意境”“气象”三大范畴的优劣得失》诗学理论论文,《杜甫近体诗的骈化特征平议》《黄庭坚诗歌中的熏香世界》等诗歌史论文,《论<诗人玉屑>与历代诗法著作的紧密联系》等诗学史论文,《二十世纪以来的钱谦益研究述评》综述论文,《<全清词·顺康卷>及<补编>失收赵善增词辑补》文献辑录文章,都以求实创新为宗旨,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古典诗学进行广泛深入的新开拓。
《中国诗学》第27辑
《随园诗话》的版本层次及其文献价值
郑幸
《随园诗话》十六卷《随园诗话补遗》十卷(以下合称《诗话》),是清中叶著名文人袁枚在晚年编撰的一部诗学论著。作为性灵诗学的代表性著作,此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在当时流传极广,影响亦极大,故至今仍是清代文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文献。
《诗话》虽距今较近,存世版本却极多,彼此关系复杂,并随之产生一系列文本差异问题。特别是其中一段涉及《红楼梦》的文本差异,导致学界对《诗话》的版本问题倍加关注,如森槐南、胡适、包云志、潘承玉、黄一农诸先生均曾就这一问题出发对《诗话》的版本问题展开讨论。遗憾的是,上述诸家对《诗话》版本差异的考察多采取文本校勘的方式,虽亦偶尔涉及书籍的实物形态,但基本停留在版式行款、开本大小等直观层面上,并未深入考察文本与实物之间的密切联系。这首先导致对《诗话》家刻本与翻刻本的甄别缺乏版本学上的实物依据,一些坊间翻刻本被误认为是家刻本,在此基础上所作的版本梳理也就难免略显混乱。
事实上,《诗话》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增修本,系以随编随刻的方式刊行。这种现象在清代文献特别是集部文献中颇为常见。惟因《诗话》太过风靡,翻刻众多,以至于每次增刻都会产生相应的翻刻本,翻刻本又衍生出新的翻刻本,这就使得《诗话》呈现出相对复杂的文本层次。显然,要厘清《诗话》的版本面貌及其作者袁枚的真正态度,首先必须在文本与实物两个层面上,从各种版本中甄别出真正的随园家刻本,以剔除各坊间翻刻本所带来的文本干扰。只有在随园家刻本这个明确的版本体系内,才能进一步讨论《诗话》文本的增刻与修订的问题。
一、《诗话》家刻本之甄别
在乾隆六十年(1795)袁枚致友人的一通书信中,曾用“自家藏板”一语来描述《诗话》的版本,并以此区别于“二省翻版、书贾居奇”的坊间翻刻本。此外在其他诗文中,袁枚也不止一次提到《诗话》曾被各地书坊翻刻的情况。这些都说明,早在袁枚生前,《诗话》就至少存在家刻本与坊刻本两大系统。要分析《诗话》的版本问题,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这个前提。
在谈《诗话》的家刻本之前,有必要先对所谓的随园家刻本作一些初步的了解。袁枚(随园)的刻书活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移居随园之前,即乾隆十三年(1748)前;第二阶段为移居随园至嘉庆二年(1798)袁枚去世;第三阶段则为袁枚去世之后。严格地说,真正由袁枚主持且发生于随园的刻书活动只有第二阶段,亦即本文所指的“随园家刻本”。其他阶段的刻书活动因与本文关系不大,故不作赘述。这一阶段,袁枚共刻书十八种,依次为《小仓山房外集》、《小仓山房文集》、《小仓山房诗集》、《红豆村人诗稿》、《南园诗选》、《子不语》(后改名《新齐谐》)、《湄君诗集》、《小仓山房尺牍》、《续同人集》、《随园诗话》、《随园诗话补遗》、《随园八十寿言》、《随园女弟子诗选》、《袁家三妹合稿》、《续子不语》(后改名《续新齐谐》)、《牍外余言》、《随园食单》、《碧腴斋诗存》,皆陆续刊行于乾隆四十年至嘉庆二年(1775—1797)之间。其中《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尺牍》以及《子不语》等书,因具备一定的可读性与流行性,因此也曾遭遇坊间翻刻,但就次数而言则远远不如《诗话》。
以《小仓山房诗集》为例,其首度遭书坊翻刻是在诗集出版十余年后亦即乾隆五十六年(1791),且所翻亦非全本,而是只选刻了一半篇目的《小仓山房诗钞》三十一卷。这可能与诗集卷帙较多,内容又不如《诗话》丰富有趣有关。就浅见所及,对《小仓山房诗集》全本的翻刻至少要迟至袁枚去世以后。换句话说,今天所看到的刊行于袁枚生前的《小仓山房诗集》全本,只有随园家刻本一种。笔者还在国家图书馆找到了一部只有二十卷的《小仓山房诗集》初刻试印之本,其中的种种痕迹都说明这就是袁枚生前所刻的《小仓山房诗集》家刻本。
一旦明确了《小仓山房诗集》家刻本这一实物标杆,《诗话》等其他随园著述的家刻本也就不难甄别了。
第一,在版式风貌上与《小仓山房诗集》基本保持一致。一般来说,私家刻书若成系列,通常会采用统一的版式风格。《小仓山房诗集》以乾隆时期典型的方体字刊行,行款则为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版匡180mm×147mm左右。根据这一版式特征,很快找到了风格类似的一种《诗话》刻本,其行款、字体风格都与诗集一致,惟版匡稍小,为158mm×124mm左右。事实上,随园其他家刻本也基本呈现相近似的版式风格。检视其他《诗话》刻本(晚出之铅印本、石印本不在讨论之列),不仅行款、字体完全不同,且均为开本较小的巾箱本,版匡在130mm×100mm上下,与诗集家刻本在版式风貌上差异明显。
《中国诗学》第27辑
目次
【诗学文献学】
《楚辞·九思》序注作者辨及辨之方法问题………………………岑贞霈 力 之
——兼论《九思》序注均王逸后来补作
《随园诗话》的版本层次及其文献价值………………………………………郑幸
《凫亭诗话》的成书与传刻…………………………………………………窦瑞敏
《清诗话考》斠补举隅…………………………………………………………李坚怀
【诗歌理论】
返本与开新:从“诗言志”看“境界”“意境”“气象”
三大范畴的优劣得失…………………………韩少春
【诗歌史】
对话的诗与诗的对话…………………………………………………………魏耕原
谢灵运《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中的“同枝条”一辨………………………李静
杜甫近体诗骈化特征平议…………………………………………韦异才
梅尧臣的僧人交游与诗歌创作之关系………………………………………朱新亮
山谷近体诗律与诗意互动研究…………………………………………侯承相
黄庭坚诗歌中的熏香世界……………………………………………………肖田田
禅思与诗情:惠洪诗僧身份与其送别诗文体之关系研究…………………王 莉
南宋乡绅文人刍论…………………………………………………马玉琴
元代丛林“拟”、“和”寒山诗探论………………………………………李舜臣
“造就香奁一代才” ……………………………………………………… 耿传友
——读国学萃编社刊行的《疑雨集题辞》
【诗学史】
论《诗人玉屑》与历代诗法著作的紧密联系…………………………………张 静
洪力行《朱子可闻诗集》的评论传播意义……………………………………林阳华
傅燮詷《词觏》的文本考察与价值重估…………………………………… 陈昌强
郭曾炘论清诗百卅首绝句笺释之二…………………………………………谢海林
马一浮“四元”诗史观研究………………………………………………… 李泊汀
【综述】
二十世纪以来的钱谦益研究述评…………………………………………张娜娜
【文献辑录】
《全清词·顺康卷》及《补编》失收赵善增词辑补…………张 鹏
【书评】
从《杜甫评传》到《杜甫诗选》……………………………………………沈 扬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