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清末民国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
0.00     定价 ¥ 128.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63822
  • 作      者:
    赵丹荣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赵丹荣,1988年生,山西新绛人,中共党员。艺术学博士,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戏曲文物研究所)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戏曲史、戏曲文物。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西省教育厅项目2项等。在《中华戏曲》《戏曲研究》《艺术学界》《戏曲研究通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博士在读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博士、硕士论文均获优秀学位论文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清末民国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以清未民国都市中的戏曲人文生态为研究对象,通过爬梳整理清末民国的文人笔记小说和戏曲报刊,对其中反映出的一些诸如文伶交游、戏曲报刊与捧角活动的关系、名旦关注、戏剧改良等焦点问题进行研究,着重关注了“伶人群体的变迁”“文人与伶人的交往及捧角”“戏曲批评”“戏剧改良”等四个戏曲人文生态的重要构成部分,分别论述了“伶人与戏曲”“文人与戏曲”“观众与戏曲”之间的关系,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还原了当时特定的戏曲人文环境,呈现出了戏曲在这种人文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指出了其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之问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乃至相互疏离的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清末民国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
  老剧本除须审查和筛选外,还须“瘦身”。老剧本虽较新剧剧本完善周详,但词句庞杂、场面烦冗,观众枯坐数小时,不免有苦闷之感。此等冗慢之病,宜从删减。
  中国国界广大,省区众多,言语庞杂,风俗歧异,承载着不同文化基因的各地方戏五彩斑斓,确有搜集整理之必要。尤半狂认为“在整理旧剧之际,对于各地区戏剧情况的调查,确是很重要的一种工作”。如此,一来可补益老剧本,二来可为创制新剧本提供素材。
  修润老剧本不仅要求旧剧改良者精通剧情戏理,熟知各戏的渊源和流派特征,还要在诗词、骈文、古文等方面有深厚的文学根底。从这个角度看,修润老剧本并不比创编新剧本容易。
  新剧缺点亦多。虽然自新舞台开演新剧,创行布景以后,各戏园舞台争相仿效,以布景见长的新剧风靡一时。然而观客欢迎新剧,非因新剧之戏情优于旧剧,而是其布景之新奇为观客所未见,加之新剧的白口多于唱工,且夹杂乡音土语,因此观客听来亲切,易得视听之愉,感觉新剧较旧剧易于明了。但是,此种易于观客接受的形式仅限于“西体中用”,即在编演体制上采用新剧的形式,但内容必须取材于中国事迹。问题在于,彼时新剧刚刚进入中国,尚未有敷演中国故事的本土剧本产生,新剧剧本绝大多数取材于外国事迹,只是单纯将西语翻译成中文,犯有严重的“水土不服”之弊。“演外国戏而以华语出之,则不中不西,支离杂沓,大背戏情,不特华人不见欢迎,恐外人亦莫明其故矣。如欲以外国语演之,则演者听者,程度俱远甚也。”②甚至“每排一剧,除加入事实上断无之神鬼仙妖外,复增添状似幻术而不成幻术之所谓机关,身服西装,口歌英文,而出演于古代剧中,实以看客为婴孩而不如,至为可笑。离题之远,不可以道里计矣”。以中国人演外国掌故,观客听戏而不明其词句,不知其情节,如行云里雾里,迷离惝恍,趣味全无。因此,戏园若想号召观客,必须以中国历史为基础编演新剧,再以中国人演中国事,如此不仅扮相相称,且事实明晓,易为观客接受。
  编演新剧剧本,除在横向上要求取材于本国历史,还在纵向上要求少演古代历史剧,转而取材于当下生活实际,重视剧本的时代精神,演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能够引起大众共鸣的生活剧。关于此点,无论是演员还是剧评家,都有深刻的认识。梅兰芳“觉得我们唱的老戏,都是取材于古代的史实,虽然有些戏的内容是有教育意义的,观众看了,也能多少起一点作用。可是,如果直接采取现代的时事,编成新剧,看的人岂不更亲切有味?收效或许比老戏更大”。刘守鹤言:“前人所作的剧,是前人的环境的产物。我们有我们现时的环境,应当有我们现时的剧本。如果我们仍演前人所作的剧,很少不落伍的。”
  在此有必要将“生活剧”与“时事剧”的概念进行区分。二者虽然均是演绎当下发生的事实,然而它们受观众喜好的程度却差若天渊。生活剧完全取材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表现纯粹的中国民间的风土民情和人际关系,颇受市井观众喜爱,代表作有戏剧协社排演的《少奶奶的扇子》等;而时事剧虽也取材于现实生活,但侧重以宏观角度对重大时事政治事件进行演绎,号召民众反思与讨论,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代表作有戏剧社排演的《华伦夫人之职业》等。此类剧本多只受到智识阶层的欢迎,普通民众饱受国家积贫积弱之苦,生活困苦不堪,连温饱问题尚无力解决,遑论关心国家大事。小戏院能容纳的观众有限,且观众多为智识阶层,在此演出时事剧,可以引起观众兴味,尚能获得欢迎。
  ……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一 近代戏曲史料及论著
二 戏曲报刊资料辑录
三 戏曲生态研究
四 现当代学者对于近代戏曲史和戏曲学人的研究论著
五 近代戏曲报人及报刊研究
六 相公、私寓、狎优与梨园花谱研究
七 伶人、旦角与女伶研究
八捧角研究
九 票友、票房及清朝贵族的戏曲活动研究
十 新旧剧的论争及改良研究
十一 科班及近代戏园剧场的建筑形制研究

第一章 清中晚期文人参与下的戏曲人文生态
第一节 男风盛行及男旦艺术的崛起
第二节 狎优——捧角的雏形
一豪客狎优的方式及心态
二 文人仕宦狎优的方式及心态
三 私寓揽客之道
四 私寓衰落,狎优向捧角转化
第三节 梨园花谱(花榜)——民国伶人专刊的雏形
一 从品花到评伶
二 花谱的价值与影响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伶人群体的变迁及文人(报人)对戏曲批评生态的介入
第一节 生角的没落与旦角(男旦)的再次崛起
一 “名角制”的形成与旦角(男旦)的再次崛起
二 旦角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第二节 女伶的兴盛
一 女伶崛起之路
二 女伶崛起的意义与局限性
第三节 剧评中的捧角生态
一 近代报刊产生前后剧评之不同
二 戏剧报刊的繁荣与剧评的成熟
第四节 文人的捧角活动
一 捧角的由来和主体
二 文人名士的捧角形式
第五节 “纸上的捧角”
一 评剧家与捧角家
二 捧角家与伶人
三 评剧家(捧角家)改良之策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戏曲批评生态的深刻变革
第一节 戏剧报刊的兴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专刊、专集与特刊——文人捧角的集中显现
一梅兰芳的特刊
二 戏剧报刊中的名伶专号
三 报刊对女伶的关注
第三节 戏剧报刊背后的捧角团体之争
一 冯贾“党争”
二 梅程“党争”
三 文人捧角的目的与影响
小结

第四章 民国都市人群与戏曲人文生态的形成
第一节 军阀政客、银行家与商人的捧角活动
一 军阀政客
二 银行家
三 商人
第二节 帮会组织及其大佬
一 帮会大佬组织的堂会戏
二 帮会组织与戏园、伶人的关系
三 帮会组织控制下的票房
第三节 娼妓与伶人的交游
一 娼妓观剧、演剧之风的盛行
二 娼妓与伶人的交往
第四节 票房与票友
一 清末民国的票房
二 票友票戏的方式及特点
三 票友下海及其影响
第五节 旗人故老
一 旗人名伶名票
二 旗人剧作家与剧评家
三 旗人故老捧角家
第六节 女性观众
一 女性观众群体的出现和壮大
二 女性观众增多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戏剧改良:民国戏曲内部生态的集中显现
第一节 戏剧改良运动
一 戏曲社会教化功能的高扬与20世纪初戏曲改良运动的兴起
二 新剧与旧剧的论争及旧剧改良运动
三 戏剧改良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剧本生态
一 新旧剧剧本的困境
二 剧本改良之策
第三节 音乐生态
第四节 传承生态
一 科班与戏曲学校
二 教习师傅

第六章 民国戏园剧场的观演生态
第一节 伶人(演员)
一 技艺衰退
二 文化薄弱
三 地位卑贱
第二节 观众
一 京派观众与海派观众
二 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观和演剧观
三 以观众为中心的消极影响及改良措旋
第三节 近代戏园剧场建筑形制改良
一 戏园(茶园酒馆)
二 新舞台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