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西兴暮雪》创作背景的细致考察,发现了董其昌画法变革有着不可忽视的政治性因素,并依此考察了这位长期被学界误解的士大夫身份的晚明画家,在仕宦第一阶段的十年(1589—1599)中,是如何借助传统雪景山水画法及画意建立起一套新的视觉语言体系,并以此来隐喻自己的仕宦境遇及对晚明政治文化的独特理解。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一位文人画家“集其大成”的艺术世界,而且在其“取势”强烈的“干冬景”风格当中,折射出一位有着“得君行道”内在理想的士大夫焦虑的精神世界。学术史评述与问题反思是此书的一个特色。
小引 一幅不起眼的册页山水引发的思考
时至万历辛卯(1591),三十六岁的翰林院庶吉士董其昌(1555—1636)学习山水画的时间,已经长达十五个年头了。按理说,他应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创作经验,可以显露一些个人风格了,但目前很难找到一件可靠的作品来佐证这种推测。不过,辛卯(1591)这一年对董其昌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转折点。在将近两年的翰林院生活中,诸多内、外因素的交合,促使他对自己的艺术风格与主题画意有了新的思考与创变方向,不局限于我们之前理解的树立文人画正统地位或分宗立派的单纯意图。那么,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坦白地讲,主要线索都隐藏在一幅不起眼的册页山水当中。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纪游图册》,不仅无法与董其昌那些风格成熟的“大作”相提并论,甚至近年来连其真伪都成了备受争议的话题。这件图册共计十九开,包含三十六幅山水画作和两件书法墨迹。绝大部分作品是壬辰(1592)春,董其昌途经黄河期间因“阻风待闸,日长无事”而作。所绘内容,多取自他辛卯(1591)三月中旬以来所游经的各处胜景。与册内其他作品相比,第十九开右侧那幅山水画作显得格外特别。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