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传统文化研究
0.00     定价 ¥ 55.00
中新友好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7232372
  • 出 版 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对于天下、民族、国家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曾经有人质疑: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这就是缺乏历史眼光的表现。从历史来看,民族、国家是一个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是不相同的。在古代,民族、部族甚至就是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自成一体。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许多小的国家。以后的五代十国,几乎每个朝代周围都有一些小的国家。在外国也是如此,比如德国,历史上有几百个小的国家,到19世纪30年代仍然有35个小邦国。普法战争后,才以普鲁士民族为主体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我们中华民族和中国,也是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今天,民族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今天的民族已经不是经济、政治实体,而是有着共同利益的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今天的民族观来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很多问题说不清楚。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际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概念超出了具体的历史环境,是一种崇高精神的高度概括,它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的集中体现,应该发扬光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展开
精彩书摘
  《传统文化研究》:
  一、顾炎武的时代与我们当下的时代
  关于江苏文化对于民族发展的意义,学界有三次高峰或三次大贡献的说法。第一次高峰是开启于秦汉之际的汉文化,第二次高峰是六朝文化,第三次高峰是明清文化。根据樊和平教授的解读,这三次文化高峰都发生于中国社会的大转折时期。在秦汉之际的大变革和大一统国家的建构中,江苏大地上曾经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对后来中国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史诗,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大一统”:由江苏人刘邦开启的政治大一统和曾在江苏为官十年的董仲舒开启的思想文化大一统。六朝被公认为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以南京为核心的六朝上承三国之后的社会大动。乱,下接盛唐之世,以南北方文化的合流为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明清时期,江苏的经济文化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扬州学派、泰州学派、常州学派、吴学……形成了明清时代中国文化的江苏气象,形成了江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第三次重大贡献。顾炎武正出现在第三个高峰期的中段,面临着社稷鼎革、“异族”入主的重大历史转折。由此,他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恰恰体现了思想家对天下大势的深刻理解和个人对天下的文化责任。
  当今之世与顾炎武的时代虽有了巨大的不同,但在内在的文化层面还是有着很大的可比性。
  20世纪是文化大发现的世纪,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最重要的战略是文化战略。20年代,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文化密码,“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的所谓“理想类型”,为西方资本主义进行了文化论证,奠定了20世纪以后西方中心论的文化基础;70年代,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最深刻的矛盾不是经济矛盾或政治矛盾,而是文化矛盾,其集中表现是宗教释放的伦理冲动与市场释放的经济冲动的背离,由此他对现代西方文明发出文化预警;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将当今世界的一切冲突归结为文明冲突、文化冲突,将文化上升为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些论著所体现的思想构成了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的国家文化战略。这种战略的重要表征就是“全球化”。所以樊和平教授指出: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浪潮,更是一种文化思潮,是西方世界的国家文化战略。全球化在造就广泛的全球市场并使全球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同时,形成了内在文化风险——同质性。由于同质性,一种文化风险将是整个世界的风险,一次文化失败将是整个人类的文化失败。甚至,这种文化同质化的过程,不是在平等的文化交流中自然形成的,而是伴随着大量的西方世界的文化扩张,和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欺凌甚至毁灭形成的。就此,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其本质,便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竞争,是强势的西方文化逼迫中国放弃自身的文化发展道路,进入西方的文化话语体系并接受西方价值的规约。由此,这种文化风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们逼近。
  在这个意义上,当今之世与顾炎武的时代类似——都面临着文化的大变革、大动荡,都需要更加强大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与研究,便具有了国家文化战略的重大意义,不仅必要,而且急迫。
  ……
展开
目录
上编
天下观新论
历史视野下的“天下观”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
顾炎武与我们当下的文化使命
从保国到保天下——顾炎武“天下观”的演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北游探究顾炎武“天下观”的成因
论顾炎武“天下观”的现代伦理学道德立场的道德辩护
“天下观”是顾氏“为民”经济思想的集中表现
实学诗学时代性
顾炎武实学思想的新时代重大价值
试论顾炎武《诗经》学研究价值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学人顾炎武诗的“烈士”情怀
亭林诗在清代阅读的流变
炎武精神挥发
加强文化交流,推进顾炎武思想研究——在顾炎武思想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清代至民国时期对顾炎武治学研究的概述
《民国时期顾炎武研究资料汇编》整理说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顾炎武传记稿本考论
浅论顾炎武、傅山的民族气节与学术气节——兼论蒋寅《明清之际知识分子的命运与选择》
昆山顾氏——爱国主义的典范
顾炎武北游不归缘由再探
浅析顾炎武改名原因表述的差异性——兼谈王炎午是文天祥学生观点的真伪
王茂荫等清末皖籍士人顾祠会祭考略
论两代人的家国认同与救亡图存——以《吴宓评顾亭林诗集》为例
……

下编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中新友好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