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海临证心悟·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丛书》:
“五个加减正气散”,见于《温病条辨》湿温病篇中。通过正气散的加减,体现了吴氏对湿病证治的丰富经验和灵活机动的辨证思想,对于现代湿病的治疗有现实指导意义。现简要论述如下。
正气散,原名藿香正气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功能为芳香化湿,解表和中,能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运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湿郁三焦,随湿邪化寒化热之不同及所伤脏腑经络之各异,共设5种正气散加减法,分别如下。
一加减正气散,是因“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而设,药物组成:藿香梗、厚朴、炒苦杏仁、茯苓皮、广陈皮、神曲、麦芽、绵茵陈、大腹皮。因本证属中焦湿温,无须解表,故去紫苏、白芷;病在中焦无须上提,故去桔梗、甘草;病为湿温去术之温燥;藿香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加炒苦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茵陈宣解湿郁;茯苓用皮以泻湿热之胜(因诸皮皆性凉);麦芽鼓舞脾胃之气。
二加减正气散,主治“脘闷、便溏、身痛、舌白”,病机为湿郁三焦,经络受阻,脾胃升降失常。仍取正气散之藿、朴、陈、苓祛湿滞;加防己走经络中湿郁;大豆黄卷能化蕴酿之湿热;由于“便溏”不比上条之“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苡仁利小便以实大便。
三加减正气散,病机为秽湿着里,久则酝热,症见脘闷、苔黄,取正气散之藿、朴、陈、苓泻湿满,加炒苦杏仁利肺气,滑石清利湿中之热(以方测证当有小便黄)。
四加减正气散,病机为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脾阳为湿阻而不运,症见苔白滑,右脉缓,仍取藿、朴、陈、苓祛湿滞,加草果、山楂、神曲以运脾阳。.五加减正气散,治秽湿着里,症见脘闷、便泄,病机为寒湿困阻中焦,脾胃不和。仍用藿、朴、陈、苓外,又选原方中大腹皮、苍术运脾气,加谷芽一味升胃气。
通过五个加减法,可以看出吴氏对湿病证治,始终以中焦为核心,分成湿热和寒湿两类,其中前三个加减法主要是用以治疗湿热秽浊之邪郁于三焦,后两个加减法和《温病条辨》中焦篇第43至53条主要用于寒湿内盛,即吴氏所说“后两条并人寒湿中”。对于该方的使用,要掌握其辨治要点,第一要确认有湿邪存在,第二要辨其寒热,第三要抓住临床特点。如一加减正气散,是湿郁三焦有渐化热之象,湿热阻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表现大便黏滞不爽;二加减正气散是湿郁三焦并有经络阻滞之象,身痛是其特点;三加减正气散是秽湿郁久化热,苔黄明显,以上三条均为湿热;四加减正气散,为寒湿阻于气分,以苔白或滑腻,脉缓为特点;五加减正气散亦为寒湿内停,以脘闷、泄泻为特点,后两条应属寒湿,总体应表现苔白、脉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