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李福海临证心悟·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48.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13266048
  • 作      者:
    李福海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中医内科主任,业务院长,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委员,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的亲传弟子,著名中医药专家薛伯寿教授、著名糖尿病肾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弟子。潜心钻研疑难杂病,对中医经典理论以及脾胃理论、湿病理论、气血理论有较深的研究,在脾胃病、肝胆病、心脑病、风湿免疫骨病、神经肌肉疾病、呼吸系疾病、妇科杂病以及肿瘤等领域的中医调理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在全国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3部,主持科研3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李福海临证心悟·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丛书》分“读经典、勤临床、跟名师”上、中、下三篇。上篇收录作者在“国家优才”项目三年研修期间对中医经典的临床感悟,以及读各部医藉典著的心得体会及临床实际应用中篇详细阐述作者对临床善治病种及重点病种的系统认识和诊治经验以及验案。下篇收录作者系统总结名老中医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及实践应用(包括验案和个人学后所得等)。
展开
精彩书摘
  《李福海临证心悟·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心得系列丛书》:
  “五个加减正气散”,见于《温病条辨》湿温病篇中。通过正气散的加减,体现了吴氏对湿病证治的丰富经验和灵活机动的辨证思想,对于现代湿病的治疗有现实指导意义。现简要论述如下。
  正气散,原名藿香正气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功能为芳香化湿,解表和中,能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运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湿郁三焦,随湿邪化寒化热之不同及所伤脏腑经络之各异,共设5种正气散加减法,分别如下。
  一加减正气散,是因“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而设,药物组成:藿香梗、厚朴、炒苦杏仁、茯苓皮、广陈皮、神曲、麦芽、绵茵陈、大腹皮。因本证属中焦湿温,无须解表,故去紫苏、白芷;病在中焦无须上提,故去桔梗、甘草;病为湿温去术之温燥;藿香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加炒苦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茵陈宣解湿郁;茯苓用皮以泻湿热之胜(因诸皮皆性凉);麦芽鼓舞脾胃之气。
  二加减正气散,主治“脘闷、便溏、身痛、舌白”,病机为湿郁三焦,经络受阻,脾胃升降失常。仍取正气散之藿、朴、陈、苓祛湿滞;加防己走经络中湿郁;大豆黄卷能化蕴酿之湿热;由于“便溏”不比上条之“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苡仁利小便以实大便。
  三加减正气散,病机为秽湿着里,久则酝热,症见脘闷、苔黄,取正气散之藿、朴、陈、苓泻湿满,加炒苦杏仁利肺气,滑石清利湿中之热(以方测证当有小便黄)。
  四加减正气散,病机为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脾阳为湿阻而不运,症见苔白滑,右脉缓,仍取藿、朴、陈、苓祛湿滞,加草果、山楂、神曲以运脾阳。.五加减正气散,治秽湿着里,症见脘闷、便泄,病机为寒湿困阻中焦,脾胃不和。仍用藿、朴、陈、苓外,又选原方中大腹皮、苍术运脾气,加谷芽一味升胃气。
  通过五个加减法,可以看出吴氏对湿病证治,始终以中焦为核心,分成湿热和寒湿两类,其中前三个加减法主要是用以治疗湿热秽浊之邪郁于三焦,后两个加减法和《温病条辨》中焦篇第43至53条主要用于寒湿内盛,即吴氏所说“后两条并人寒湿中”。对于该方的使用,要掌握其辨治要点,第一要确认有湿邪存在,第二要辨其寒热,第三要抓住临床特点。如一加减正气散,是湿郁三焦有渐化热之象,湿热阻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表现大便黏滞不爽;二加减正气散是湿郁三焦并有经络阻滞之象,身痛是其特点;三加减正气散是秽湿郁久化热,苔黄明显,以上三条均为湿热;四加减正气散,为寒湿阻于气分,以苔白或滑腻,脉缓为特点;五加减正气散亦为寒湿内停,以脘闷、泄泻为特点,后两条应属寒湿,总体应表现苔白、脉缓。
  ……
展开
目录
上篇 读经典
第一章 《黄帝内经》体悟
第二节 “脾者治中央”在临床中的意义
第二节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运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理论治疗儿童多动症
第四节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应用体会
第二章 《伤寒论》体悟
第一节 桂枝汤临证发挥
第二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临床运用
第三节 “渴证”病机探讨
第四节 四逆散的运用
第五节 小柴胡汤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疾病
第三章 《金匮要略》体悟
第一节 胸痹辨治
第二节 《金匮要略》对药应用
第三节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应用体会
第四章 《温病条辨》体悟
第一节 论辛凉“三剂”
第二节 论“白虎四禁”
第三节 论湿温病之“分消走泄”
第四节 论温病之“下不厌早”
第五节 从吴鞠通“五个加减正气散”谈湿病证治
第六节 论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
第五章 《医学心悟》体悟
第一节 消瘰丸临床应用体会
第二节 论《医学心悟》之和法
第三节 论《医学心悟》之温法
第四节 论《医学心悟》之消法
第六章 《儒门事亲》体悟
第一节 论张子和之汗法
第二节 论张子和之下法
第七章 读朱丹溪著作体悟
第一节 论朱丹溪治“痰
第二节 论朱丹溪治疗眩晕
第三节 朱丹溪论痛风
第四节 论朱丹溪治郁证
第八章 读李东垣著作体悟
第一节 浅谈李东垣之《脾胃论》
第二节 论李东垣之升降观
第九章 读张景岳著作体悟
第一节 张景岳对泄泻论治
第二节 论张景岳治头痛
第三节 张景岳论“火”
……
中篇 跟名师
下篇 勤临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