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深圳摩登: 一种新都市文学的崛起
0.00     定价 ¥ 49.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50732230
  • 作      者:
    刘洪霞
  • 出 版 社 :
    海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解构摩登深圳,品评都市文学

♣从作家作品中读懂深圳

♣深圳是一座迅速崛起的年轻城市。对于深圳的“新都市文学”的学理化研究,从论文发表量和专著出版量来看都很薄弱,论文和专著在文学评论界产生的影响力也不大。本书稿较为全面研究了建构深圳“新都市文学”的薛忆沩、吴君、邓一光等深圳作家及其作品。采用了案例研究和对比研究法,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本书稿是对深圳新都市文学研究的力作,对于深圳本土文学作品的推广和宣传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洪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文学评论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与城市文化。在中文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争鸣的场景:七、八十年代之交文学“争鸣”研究》,获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评论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深圳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学的崛起》是一部关于深圳“新都市文学”的研究专著。书稿主要对改革开放之后在深圳迅速崛起的由作家、诗人、电影人、戏剧人、文学媒体、社区写作等共同建构的“新都市文学”进行了解析。通过案例研究法,分析薛忆沩、吴君、邓一光等作家创作的以深圳这个“新都市”为写作背景的文学作品,从多个维度解析深圳“新都市文学”的特性、作家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心情以及作家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深刻思考。另一方面,书稿采用对比研究法,通过上海作家姬中宪的上海城市文学样本和香港编剧白雪的《过春天》电影作品,对照分析深圳“新都市文学”与上海、香港城市文学的差异,顺理成章得出扎实的研究结论:深圳新都市文学的面孔是摩登的。


展开
精彩书摘

城市空间缝隙中的青春成长:白雪

20世纪90年代,少年的白雪跟随父母来到深圳,成为一名“深二代”。1997年香港回归时,她作为深圳小学生中的一员,去送驻港部队进驻香港。在她幼小的心灵里,这仿佛是一场盛大的嘉年华。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白雪一直蛰伏在深圳,见证着两座城市的不同发展。直到2019年,十年磨一剑,白雪拍摄的深港城市题材的影片《过春天》上映,获得了各项大奖。这部影片不仅为她带来了极大的殊荣,也是深港两地题材的作品第一次在银幕上得以呈现。可以说,以深圳人视角的观察,为她拍摄电影《过春天》提供了许多现实上的支撑,因此能够极其细腻而真实地表现这两座城市之间的关联。深圳与香港两座城市仅仅一河相隔,紧密相连,彼此纠缠,每段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始终动态地微妙变化,又始终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像。“《过春天》第一次以内地人的视角去讲述和审视香港,这种讲述正如影片所选择的青春叙述的方式,充满了试探和暧昧。”1影片《过春天》搭建了深港两座 城市的视觉空间,并不是繁华的摩登大厦与都市霓虹,而是一边是手持镜头下的逼仄而压抑的香港底层空间,一边是固定机位下的单调无聊的深圳家庭空间,我们在这城市空间的缝隙中看到了十六岁的女主人公佩佩来往于两座城市之间的艰难而挣扎着向上的青春成长。因此,影片《过春天》为这两座城市之间的关联问题提供了某种路径的阐释,值得我们去做细化的分析和解读。

青春故事承载时代问题

“过春天”是一个非法走私的暗语,当然也包含着些许美好的愿望和期待。电影使用了“过春天”这个名字,不仅是在表达影片中走私内容的真实,也是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女主人公佩佩的美好祝福,希望她能够顺利地度过青春期。电影《过春天》表面上是一个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实际上,并没有看到的那么简单,如此解读也有悖于白雪创作的初衷。这应该是借用青春成长故事的外壳,来装载了时代的城市问题的一部影片。作为编剧兼导演的白雪如此设计,也是十分巧妙。


展开
目录

辑一 深圳城市的文学想象

第一章

逃离一座城市:薛忆沩| 002

城市的隐喻与悖论| 004

逃离城市欲望的旋涡| 010

无法逃离生命的时间与日常| 014

第三章

城市移民的精神症候:邓一光| 019

“你不是深圳人”| 021

“今夜深圳无眠”| 026

“我没有朋友”| 030

第三章

知识分子的城市写作:南翔| 034

在崭新的城市反思历史| 035

城市家园意识的写作| 040

生态文明的知识分子关怀|04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