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新版)
0.00     定价 ¥ 0.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40448875
  • 作      者: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
  • 出 版 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1.20世纪Z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典作品;
  2.附赠有美国的凯恩斯美誉的阿尔文?汉森的经典导读。

展开
作者简介

约翰?凯恩斯是20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甚至被学界公认为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就是建立在凯恩斯学说基础之上。
阿尔文?汉森是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是美国有名气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有“美国凯恩斯”之称。汉森是美国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的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代表作品。该书出版于1936年,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极大轰动,有人把这本书比喻为“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本书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
  本书附赠汉森于1953年出版的《凯恩斯学说指南》,是当时*畅销的凯恩斯主义入门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编    引论
  章   正名
  本书命名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着重在“通”字。命名的用意,在把我的想法和结论,与经典学派对于同类问题之想法与结论对照起来。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经典学派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之经济思想,已有一百余年,我自己亦是在这种传统中熏陶出来的。在下文中,我将说明:经典学派之前提,只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适用于一般的情形;经典学派所假定的情形,是种种可能的均衡位置之极限点,而且这种特例所含属性,恰不是实际经济社会所含有的。结果是理论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十分糟糕。

  第二章  经典学派之前提
  大部分论价值与生产之作,主要是讨论两个问题:(1)如何把定量(Givenvolume)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2)设雇用人资源适为此量,则各①资源的相对报酬以及产品的相对价值如何决定。
  可用(available)资源之数量,例如可就业人口的多少、天然财富(naturalwealth)的丰瘠、资本设备的大小,一向只用叙述方法加以说明。
  至于在此可用数量之中,实际就业者到底有多少,由哪些力量决定,则很少有详明理论。说对于这种理论全无探讨,当然是过分。因为讨论就业量的变动者非常多,而一讨论到就业变动,便不免牵涉到这种理论。我并不是说这个问题被人忽略了,我是说:关于这个问题的基本理论,一向被认为太②简单、太容易,至多只要提一下就够了。
  这是李嘉图留下的传统。李嘉图明白表示,他对于国民所得之数量——以别于国民所得之分配——问题,毫无兴趣。他这样做,实在颇有自知之明。其后起者不察,却用经典学派理论来讨论财富之本源问题。李嘉图于1820年10月9日致马尔萨斯信件中,有如下一段话:“足下以为经济学是研究财富之性质与本源之学。鄙意以为:经济学只研究社会各阶级通力合作所产生的产物,依何种法则,分配于各阶级。关于数量,实在并无法则可言,但关于分配比例,倒可以找出一个相当正确的法则。我愈来愈觉得,追求前者是劳而无功的,后者才是经济科学之真正对象。”
  例如皮古教授在《福利经济学》(第4版第127页)中说(重点是我加的):“在整个讨论中,除非明白声明其不如此,我们将忽略下列事实:即有些资源愿意,但事实上并未就业。这并不影响论证之实质,而可简化其说法。”两相对照,李嘉图明白放弃任何企图,讨论整个国民所得之数量问题;而皮古教授在讨论国民所得之专著中,反以为不论有无不自愿失业之存在,同一理论都能适用。
  Ⅰ
  经典学派的就业理论,表面上简单明白,实基于两大基本前提,而对于这两个前提本身,则差不多毫无讨论。该二前提为:
  Ⅰ.工资等于劳力的边际产物。换言之,一个就业人员的工资,乃等于因把就业人数减少一人所引起的价值的净损失。所谓净者,即将因产量减少而可避免的其他成本开支已经减除之谓也。设市场与竞争不完全,则工资不等于劳力的边际产物,但在此种情形之下,仍有原则可循。
  Ⅱ.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适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换言之,每一个就业人员的真实工资,在就业人员自身估计中,适足使该实际就业人数继续工作。恰如前提因竞争的不完全而产生例外,同样,设可就业人员组织起来,则第二等式亦未必适用于每一劳工。这里所谓的负效用,是指一切理由使个人或团体宁肯不工作,而不愿接受比某种效用更低的工资。
  第二前提与所谓“摩擦的”失业并不冲突。因为把这个前提应用到实际生活上,总要顾虑到适应的未能尽臻完美,因之不能有连续的充分就业。例如:或由于估计错误,或由于需求的时断时续,以致各种专业化的资源的相对数量暂时失调;或由于若干变化的未曾逆睹,以至于产生时间间隔,或由于从一种行业改为另一种行业,中间须隔许多时日,故在非静态的社会中,总有一部分资源在改业过程中暂时无业;凡此种种都可引起失业。除“摩擦的”失业以外,还有“自愿的”失业,也与第二个前提不冲突。所谓“自愿的”失业,就是因立法、社会习俗、集体议价、适应迟缓、冥顽固执等种种关系,工人拒绝或不能接受相当于其边际生产力的产物价值为其工资,以导致产生失业。但“摩擦的”与“自愿的”二范畴,概括一切失业。在经典学派前提之下,不可能再有第三范畴——即我下文所谓“不自愿的”失业。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