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公教育2023考研心理学基础综合复习指南(312)
0.00     定价 ¥ 69.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19230494
  • 作      者:
    中公教育研究生考试研究院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中公版·2023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复习指南(312)》具有以下特色。
一、注重引导,提出建议
本书每部分开篇的“科学导读”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考生可以通过“考查目标”了解每章的重难点;详细的“参考书目”罗列了相关心理学图书的编者、出版社和版本,考生可以阅读这些图书辅助复习,排除备考中遇到的问题;“考情地图”则为考生呈现了该部分历年的考情对比,简洁明了;编者根据丰富的授课经验和对考研心理学的深度研究,为考生提出了“复习建议”,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
二、梳理内容,分析考情
本书每章的“考点梳理”对每个考点进行系统讲解,帮助考生详细、深入理解知识点,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帮助考生复习重难点。
三、真题再现,习题演练
在每章的“考点梳理”中穿插了“真题再现”,并给了出题年份。同时,为帮助考生巩固所学知识,本书每章都细心编制了“重要考题”,有针对性地考查知识点,提升考生作答能力。配套的“答案解析”对解题思路进行剖析,进一步加深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公版·2023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复习指南(312)》一书在内文编排上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心理学导论,共十三章;第二部分——发展心理学,共八章;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共五章;第四部分——实验心理学,共五章;第五部分——心理统计,共三章;第六部分——心理测量,共两章。
在每一部分的前面都设置有“科学导读”,讲解了每个部分的考查目标和复习建议。同时,本书在每一章中都设置有“考点梳理”“本章易考易错易混问题指导”“重要考题”等模块,帮助考生进一步了解考试情况、吃透考点、巩固知识,更好地备考考研心理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传统的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部分,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同时,心理学也研究社会心理。
(一)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心理过程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注意是伴随着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或心理状态。
2.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的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
3.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这种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为、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志的体现,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人的情绪情感,而情绪情感过程又会反作用于认知,同时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三者都有其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同一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

(二)个性心理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综合。如果说心理过程反映的是个体在某一心理成分上的特点,那么个性心理则反映的是个体的多种心理成分组合起来的特点。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它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主要包括能力和人格。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而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括许多成分,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控制等。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含义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的方法,它是指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2.类型
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结构化观察和参与观察。自然观察是在自然情境中观察行为;结构化观察是在实验室情境中观察行为;参与观察是研究者作为观察者参与到活动或情境中。
3.适用条件
观察法一般在以下情况中采用。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会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4.评价
(1)观察法的优点:适用范围较大;使用简便;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其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所获资料更真实;资料具有较多的“时间信息”。
(2)观察法的缺点:对某些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所得结果难以进行精确分析;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易出现观察者偏差,即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错误。

(二)测验法
1.含义
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2.类型
(1)心理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
(2)心理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3)心理测验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3.基本要求
心理测验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注意编制心理测验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4.评价
(1)测验法的优点:编制严谨;定量研究;施测过程易于控制;结果便于统计处理。
(2)测验法的缺点:难以揭示因果关系;灵活性差。
(三)调查法
1.含义
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该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2.类型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晤谈法。问卷调查是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由被试按问题的回答来搜集相关资料,以此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晤谈法是通过面谈方式搜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
3.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调查法时需注意以下两点。
(1)取样的代表性,避免抽样偏差。
(2)被试的反应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
4.评价
(1)调查法的优点:易于运用;数据收集较快;结构化问卷还可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法的缺点:不能揭示因果关系;被调查者可能没有报告正确的信息。

(四)实验法
1.含义
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中有用的工具,它是指在控制条件下,研究者系统地操作自变量以观察因变量随之改变情况的方法。实验法探讨的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与观察法的不同在于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得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
2.类型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实施的实验;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是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控制,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情境中实施的实验,其实验情境更符合现实。
3.评价
(1)实验法的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2)实验法的缺点:易产生实验者效应和要求特征;实验室实验情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质。

(五)个案法★
1.含义
个案法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它是指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2.评价
(1)个案法的优点:可将个人作为整体来对待,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有利于了解个体的特殊性。
(2)个案法的缺点:可能因研究者的理论偏好而出现偏差;研究结果缺乏普遍性,推广需谨慎。
下面将五种研究方法的含义和优缺点以表格形式汇总呈现。
表1-1-1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含义与评价

(六)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或特征之间关系的强度。相关研究既能在自然环境中开展,也可在实验室中进行。但需注意:相关本身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

三、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渊源,分别是哲学和实验生理学。
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近代哲学为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代哲学是指17—19世纪欧洲各国的哲学,其中主要指法国17世纪的唯理论和英国17—18世纪的经验论。
表1-1-2 近代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2.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实验生理学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验方法。
实验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表1-1-3 实验生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贡献


(二)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交叉学科,或称中间学科、边缘学科。
四、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即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构造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冯特(奠基人)、铁钦纳。
2.基本观点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人的意识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情感)三种元素,这些元素有各种属性,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3.研究方法
内省法:强调被试自己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4.简要评价
构造主义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构造主义的研究脱离现实,研究方法也存在局限性,过度强调意识的研究,忽略更客观的行为研究。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创始人)、杜威、安吉尔。
2.基本观点
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的功能。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的整体,即“意识流”,其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3.研究方法
机能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内省法、实验法。
4.简要评价
机能主义推动了心理学面向实际领域的发展道路。但是它过度强调实际应用,而忽视了心理学内容本身的研究。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华生(创始人)、斯金纳、班杜拉。
2.基本观点
华生于1913年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学派的创立。
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实验。行为主义还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是由环境所控制和决定的。
3.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4.简要评价
行为主义的主张虽然过于极端,否认意识的重要性,但其对于可观察行为的研究,对研究客观性的强调,对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格式塔心理学
1.代表人物
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创始人)、柯勒、考夫卡。
2.基本观点
格式塔即“完形”,意味着“整体”,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的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3.研究方法
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4.简要评价
尽管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其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格式塔在知觉、学习、思维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心理学导论(1)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3)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
三、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6)
四、主要的心理学流派★★★(6)
五、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与研究领域(9)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12)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2)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14)
三、脑机能学说(17)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20)
一、意识与无意识(20)
二、注意概述(22)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24)
四、注意的品质★★★(24)
五、注意的认知理论★★★(27)
第四章 感觉(31)
一、感觉概述(31)
二、视觉(33)
三、听觉(37)
四、其他感觉★(39)
第五章 知觉(42)
一、知觉概述(42)
二、知觉的特性★★★(43)
三、空间知觉(45)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47)
五、知觉的信息加工(49)
六、错觉★(50)
第六章 记忆(54)
一、记忆概述(54)
二、感觉记忆(58)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58)
四、长时记忆★(61)
五、遗忘★★★(62)
第七章 思维(66)
一、思维概述(66)
二、概念(68)
三、推理(71)
四、问题解决★★★(73)
五、创造性思维★(76)
六、表象(76)
七、想象(78)
第八章 言语(81)
一、言语概述(81)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83)
三、言语感知和理解★(84)
四、言语产生(85)
第九章 情绪和情感(88)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88)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89)
三、表情★(91)
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91)
五、情绪理论★★★(92)
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96)
一、动机(96)
二、需要(100)
三、意志(101)
第十一章 能力(106)
一、能力概述★(106)
二、能力的种类★★(106)
三、智力理论★★★(107)
四、智力发展的差异(110)
第十二章 人格(114)
一、人格概述(114)
二、人格理论★★★(114)
三、气质(119)
四、性格(120)
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22)
第十三章 社会心理(125)
一、社会思维(125)
二、社会关系(128)
三、社会影响(132)
第二部分 发展心理学(139)
第一章发展心理学概述(141)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41)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42)
三、发展心理学的历史★(144)
第二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47)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47)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55)
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158)
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158)
二、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158)
第四章 婴儿心理发展(161)
一、婴儿期介绍(161)
二、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161)
三、婴儿动作的发展★(162)
四、婴儿言语的发展★(163)
五、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165)
六、婴儿气质的发展(166)
七、婴儿社会性的发展★★★(166)
第五章 幼儿心理发展(171)
一、幼儿期介绍(171)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171)
三、幼儿的游戏★★(171)
四、幼儿言语的发展(173)
五、幼儿认知的发展★★(174)
六、幼儿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177)
第六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184)
一、童年期介绍(184)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184)
三、童年期儿童的言语的发展(185)
四、童年期儿童的认知的发展(186)
五、童年期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187)
第七章 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191)
一、青少年期介绍(191)
二、生理发育(191)
三、认知发展★(191)
四、自我发展★★(193)
五、社会性发展(194)
六、情绪(194)
第八章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197)
一、成年期发展任务理论(197)
二、认知发展★★★(199)
三、人格发展(200)
四、临终心理(201)
第三部分 教育心理学(203)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205)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205)
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205)
第二章 学习与心理发展(208)
一、学习的含义与作用(208)
二、学习的分类★★★(208)
三、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10)
四、学习风格及个体差异(211)
第三章 学习理论(213)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213)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217)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223)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225)
第四章 学习动机(228)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类型★(228)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229)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233)
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236)
一、知识的表征与类型(236)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237)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238)
四、学习迁移★★★(240)
第四部分实验心理学(245)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247)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47)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248)
三、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250)
第二章 心理实验的变量与设计(255)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255)
二、心理学实验与理论(255)
三、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256)
四、实验设计★★★(260)
五、实验研究的效度★★(268)
第三章 反应时法(273)
一、反应时概述★(273)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274)
三、反应时技术★★(275)
第四章 心理物理学方法(282)
一、阈限的测量★(282)
二、心理量表法(286)
三、心理物理函数(288)
四、信号检测论★★(289)
第五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296)
一、听觉实验(296)
二、视觉实验(299)
三、知觉实验★(302)
四、学习实验(306)
五、记忆实验★★(308)
六、情绪实验(317)
七、注意实验★(318)
八、常用心理实验技术及设备★(325)
第五部分 心理统计(331)
第一章绪论(333)
一、心理统计的定义(333)
二、心理统计学习的方法论(333)
三、心理统计的基础概念(333)
第二章 描述统计(335)
一、统计图表★(335)
二、集中量数★(337)
三、差异量数(339)
四、相对量数(341)
五、相关量数★(343)
第三章 推断统计(348)
一、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348)
二、参数估计(356)
三、假设检验★★(358)
四、方差分析★★★(362)
五、统计功效与效果量(366)
六、一元线性回归分析★★★(368)
七、卡方检验★★★(371)
八、非参数检验(374)
九、多元统计分析初步(377)
第六部分 心理测量(381)
第一章心理测量的理论(383)
一、心理测量的基础(383)
二、经典测量理论模型(385)
三、项目反应理论(396)
四、概化理论(397)
第二章 心理测验及其应用(401)
一、心理测验的编制★★(401)
二、心理测验的实施★(403)
三、测验常模★★(404)
四、标准参照测验(406)
五、常用的心理测验及其应用★★(40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