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侗寨70年》:
铿锵的足迹
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经济,是体现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现代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国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对黔东南州这个民族地区来说更是如此。正如毛泽东主席早在1956年就指出:“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而黔东南州的工业发展史却十分曲折,起伏跌宕。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东南是一个以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欠发达和欠开发山区,工业史几乎一片空白,只有手工业性质的极少数加工作坊,如榨油、制衣、染布、食品等传统行业,而且基础十分薄弱。1956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筹划工业发展之路。当时,由于工业形态主要为手工业性质,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且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因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随着合作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相继升级为厂,这才有了最早的工业雏形。
1958年,全州共创建了木材、食品、造纸、化工、陶瓷、纺织、印刷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共1438个,开始进入一个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时期。虽然这个时期的工厂普遍存在技术含量较低、产品质量较为粗糙低劣的问题,但是这毕竟是个好的开始,也是黔东南工业的一大进步。
1962年后,党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调整国民经济,全国工业企业得到了强有力的整顿,关闭了一大批落后的厂矿企业,黔东南州的工业发展步伐自此渐趋平稳。到1965年,州内企业下降至318个,职工减少至6600来人,工业发展有了新气象。
人有失足长才智,马有失蹄再奋发。经过这次洗礼,全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取得了不少的办厂经验和教训,为后来企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1965年起,以军工电子为主要产品的083基地落户凯里,让州内一下空降十家军工企业和近两万名掌握现代高端科学知识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及有高超技术的工人,这是黔东南州工业水准上升最快的时期。到1975年,全州重工业蓬勃发展,煤炭、电力、冶金、化学、机械、电子、建材等门类齐全的企业初具规模,年总产值达到了12569万元,比1965年增长了5.6倍。
自1976年至1978年,国家先后投资1029万元,在州内兴建树脂、丝织、纺织器材、香料、灯泡、吹膜、注塑、民族花边、窖酒、铅笔、图画纸、鞋楦、炉具等工业企业。许多产品一枝独秀,填补了黔东南州多项工业空白。
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黔东南州经济开始了深化改革,使得一个门类更为齐全、产品品种繁多、所有制结构多样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脱颖而出。自此,工业经济逐渐驶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1980年至1987年的八年,是黔东南州依靠科技、破茧成蝶的突破式发展时期。这期间,许多优质产品不断出现,呈现出“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喜人景象。州内各种工业企业借助科技力量,努力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力开发新产品,生产出了平板玻璃、硅钙磷素肥、磁性材料、活性炭、稀土合金铸铁电炒锅等,填补了省内多项产业空白;高压线路绝缘子、碳素锰铁、硅铁、活塞、轴瓦、水轮机、金属卷帘n、量刃具、标准紧固件、重晶石等,成为自治州的一个个拳头产品,有的还出口创汇。到1987年,全州重工业总产值达到37033万元,为1956年建州时的29倍,占到了全州工业总产值的59.76%。到1989年时,全州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20.33%,打下了自治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开放力度由沿海城市扩展到广大内陆,市场经济开始建立,自治州工业经济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中沉浮不定,有的甚至遭到了无情淘汰。
与此相反,州内的黎平、锦屏、剑河等林业大县却昂然雄起,森林工业成为支柱产业,占县财政收入的30%以上,有的县竟然高达60%以上。此外,电力工业和冶金工业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
“九五”时期,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得到改善,一批以煤电、电冶、森林造纸、特色和绿色食品、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为主的特色企业得到重点培养和发辰,全州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到2000年,全州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5.35亿元,是199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1%,为自治州20世纪后50年的工业发展之梦打下了坚实基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