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Chapter 总论篇
1 密云水库概况
1.1 密云水库自然地理
1 地理位置
密云水库位于京郊密云城北山区,地处40°19′~41°31′N,115°25′~117°33′E,横跨潮河、白河主河道上,距北京中心城区约100 km,是华北地区*大的水库,也是亚洲*大的人工湖。该水库设计是以城市供水、流域防洪、农业灌溉、发电等功能为主的综合型水库,*大库容量为43.75亿m3,*大水面面积为188 km2。水库东南侧靠燕山西端,南侧为军都山,西屏大马群山,北接坝上高原。水库上游所控制流域面积的2/3在河北省承德市、张家口市,涉及沽源、赤城、崇礼、怀来、宣化、丰宁、滦平、兴隆、承德等县(区);1/3在北京市,包括密云、怀柔、延庆等区。
2 地形地貌
密云水库集水区位于燕山山脉中段,三面环山,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0.3%。由于地壳运动加之长期风雨侵蚀等外力作用,使集水区内地表形成了山峦起伏、断裂纵横的侵蚀构造地貌景观。东西两侧高,自北向南倾斜,平均高程约1500 m。水库的东、西、北部为山区,西北部以海拔1000~2290 m的中山为主,山高坡陡,峰峦叠起,沟谷狭窄,遇暴雨容易形成灾害,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区内著名的山峰有雾灵山(2118 m)、云雾山(2047 m)、东猴顶山(2293 m)、海陀山(2241 m)等;东南部多为低山、丘陵和平原,水库四周及库南海拔200~350 m为丘陵区,区域内*高山峰为云蒙山,海拔为1414 m。丘陵山地坡度为20°~35°,潮河、白河河岸坡度为70°~90°。河流发育呈树枝状格局,与山脉的走向基本一致。
3 地质
密云水库周边岩石边坡一般较缓,库盆及周边岩石的风化深度一般为数米到十余米,岩石渗透性较小,属微弱透水岩石,断层带多为挤压破碎带,胶结良好,渗透性更小。水库及周边地带第四系覆盖层多为砂质黏土,减少了水库渗漏,水库周围无喀斯特地貌。密云水库周边地区的新构造运动以大面积缓慢升降运动为主,垂直变形幅度相对较小。库区周围基岩裸露,主要是块状坚硬岩石。库区地质环境良好,山间盆地及南部山前平原为第四系沉积物,厚度一般小于50 m,岩土体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好,地表植被覆盖较好,地面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密云水库库区主要为太古代变质岩系及震旦纪中下部地层分布,均由分布范围较广的变质岩组成,个别间有石灰岩层,其中变质岩以片麻岩为主,夹有麻粒岩、混合岩;阳坡地带岩性以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为主。
4 土壤
密云水库集水区内土壤主要为褐土、棕壤、草甸土和栗钙土。其中,以褐土分布*广,主要分布在150~600 m的低山、丘陵地带,面积约8957.3 km2,占流域内土壤总面积的60.23%;棕壤主要分布在600~700 m的低山阴坡,直到2293 m的中低山均有分布,面积约5114 km2,占34.4%;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占1.9%;栗钙土主要分布在北部坝根一带,占2.2%。山地丘陵多为壤土,块状结构,通透性差,易板结。土壤垂直分布规律自高而低分别为山地草土、山地棕壤、粗骨性棕壤、淋溶褐土、粗骨性淋溶褐土。高山区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湿润;而低山丘陵区多为风化岩残屑混合物,土层较薄。土壤pH 5.9~8.5,大多呈中性或微碱性。土壤养分总趋势为氮、磷缺乏,钾较充分,有机质含量山地较平原高。
5 河流和水系
密云水库河流水系中,主要支流有潮河、白河、清水河、安达木河、牤牛河、白马关河、蛇鱼川河、对家河等。其中,潮河位于北京东北,源于河北省丰宁县槽碾沟南山,经滦平县到古北口入北京市密云区境内。密云水库建成后,潮河分为密云水库上游和下游两段,在密云区境内上游长24.2 km,流域面积232.53 km2,为山地;下游长23.4 km,流域面积217 km2,为平原。白河源于河北省沽源县境内,上游长25 km,流域面积203 km2;下游长13.2 km,流域面积117 km2。潮河和白河在密云城区交汇形成一条河——潮白河。另有一条京密饮水渠自密云水库白河出口往北京城区通水,途经怀柔水库直达玉渊潭。
6 气候特征
密云水库流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无霜期约150天,日照充足,雨热同期。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寒冷。流域气候以马营、独石口为界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气候带,即北部为中湿半干旱森林草原气候带,南部为暖湿半湿润山地气候带。密云水库年均温约10.5℃,昼夜温差大于12℃,春季日较差*大,夏季*小。流域内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沟谷纵横,气候垂直分布明显。海拔700 m以下的山地属暖温半湿润气候,≥10℃年积温在3500℃以上;海拔700~1000 m的山地属中温半湿润气候,≥10℃年积温为1700~3500℃;海拔1000~1900 m的山地属寒温半湿润气候,≥10℃年积温小于1700℃;超过1900 m的亚高山草甸地区属冷温半湿润气候。
7 水文
密云水库集水区主要为海河流域潮白河水系,潮白两河纵贯南北汇合于密云城区西南30 km处,集水区内河网密度约0.3 km/km2。水库净蓄水量与流域内径流量呈正相关。潮白河属季节性河流,其水量变化与降水存在明显的关系,降水的时空分布决定了径流在年际、年内及时段上的分配特征。汛期降雨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是潮白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枯水期则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全年径流量的70%集中在6~9月汛期。丰水年与枯水年变化频繁,交替发生,水量变化较大,偏枯水年及枯水年约占41%,偏丰水年及丰水年占35%,平水年占24%。丰水年连续一般不超过2年。以汛期径流量为例,多年平均为6.55亿m3,而*大年份(1973年)为19.05亿m3,*小年份(2000年)为0.738亿m3,相差24.8倍。
水库流域内土壤侵蚀严重。水库上游为土石山区,表面土壤层薄,侵蚀物质多为大颗粒卵石、砾石,以推移质形式运动,并在沟道、河道内淤积,水库来水量的含沙量低,且多形成于6~9月暴雨。潮河平均含沙量约3.3 kg/m3,白河约2.95 kg/m3,年平均输沙量共计约270万kg/m3。
8 降水与蒸发
密云水库流域内降水量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降水分布一般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均降水量为300~700 mm。其中,赤城县*小,一般不足400 mm;潮河和白河流域较多,为600~700 mm。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流域山脊地形成为东南气流运行的天然屏障,从而形成山前(迎风坡)多雨带,常形成暴雨中心,全年降水量80%以上集中在汛期(6~9月)。暴雨历时短,强度大,夏季雨量多集中在几场降雨之中,有时一次暴雨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暴雨中心多出现在九松山(密云)、溪翁庄(密云)、枣树林(怀柔)、千家店(延庆)一带。流域内大气的相对湿度年均值约70%。密云水库蒸发量年内分配不均匀,蒸发量随气温、湿度、风速等发生变化。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92.6 mm,全年*小蒸发量一般出现在1月或12月,占全年蒸发量的5%左右;全年*大蒸发量一般出现在5月或6月,占全年蒸发量的30%左右。
1.2 密云水库历史沿革及其功能
潮白河是流经北京市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在滋润京津大地的同时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据历史记载,近500年来,潮白河的洪水曾5次灌北京,8次淹天津,总计冲垮房屋2.2万间,38万人受灾,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消除潮白河水患,解决京津地区水荒问题,党和国家决定启动密云水库修建工程。密云水库修建始于1958年9月,当时国家经济仍处于困难时期,京津冀20多万建设大军采用“民办公助”的形式参与到水库的建设中。1959年8月,白河和潮河两座主坝及其他5座副坝先后达到或超过拦洪高程,成功实现拦洪。1960年9月,密云水库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宏伟计划。密云水库工程量包括2座主坝、5座副坝、3条隧洞、2条导流廊道、3条溢洪道、2座电站和1个调节池,是当时已拦洪水库中工程量*大的综合水库。这座靠人力一手一脚、一铲一锹、一砖一瓦建设出来的水库,工期之短、工效之高、质量之好堪称新中国成立之后水利建设的楷模。密云水库建设期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董必武、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多次亲临水库工地视察,周恩来总理曾先后七次视察指导工作。2009年,密云水库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2012年,被评为“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密云水库的建设不仅解决了潮河、白河的水患,保护了京津冀千万人口的安全,而且在供水、灌溉、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水库建成后拦蓄流量大于1000 m3/s的洪峰30余次,减淹土地累计近200万hm2。1949年前,北京市区的地表供给水源仅有西郊的玉泉山,年平均供水量仅为3000万m3,随着首都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水源供给远不能满足需求,水库建成后年平均供水量5.4亿m3,为北京地区提供约2/3的生活用水(王建平等,2006)。
20世纪末,北京市降水和入库水供给资源连年不断减少。20世纪50年代水库大坝处年均入库径流量为15.5亿m3;60、70年代水库年均入库径流量降低,分别为12.1亿m3和13.2亿m3;80年代后入库水量急剧减少,1980~2000年年均入库径流量仅为7.6亿m3。相应地,水库年均供水量从20世纪80、90年代的6.3亿m3,降低到2004~2009年的2.9亿m3,密云水库的供水功能逐年衰减(李万智等,2013)。1999~2015年,密云水库*大蓄水量减少了49%(图1-1)。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与生产用水需求,深层地下水超采问题日益突出,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占全国开采总量的 54.78%(王道波等,2005)。
2015年9月,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竣工通水,江水千里驰援,有效缓解了首都水资源供需矛盾,也使得密云水库蓄水量持续增加,首都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按照工程规划,北京平均每年接受调水约10.5亿m3,*高调水量约16亿m3,*低调水量约8亿m3。调水期间蓄水量逐年提升,库区水位不断升高,由2015年调水前的136 m升高至2020年的148 m。库区蓄水量由调水前2015年9月底的8.76亿m3增加到2020年12月的24.8亿m3(图1-2),年平均水位由2015年的133.7 m升高至2020年的147.2 m(图1-3)。南水北调工程有效缓解了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形成了南水北调来水、本地地表和地下水资源联合的多水源供水局面,大幅提高了水资源供给的保障程度,增加了北京市当地水资源的战略储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