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草木情》:
梅花,独步早春,开百花之先,最早给我们带来春天的气息。古人的“二十四花信风”中,梅花排第一。寒假过后,校园的梅花往往在新学期给我们带来惊喜。
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很高,位于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傲雪开放,寓意高洁、坚强的品格。
梅,蔷薇科植物,在我国历史悠久,3000多年前就有记载。《诗经·周南》云:“缥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篇中,也都写到梅。《尚书·说命下》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这里的“梅”是指醋,一种调味品。但那个时候人们也开始欣赏梅花了,《诗经》中有“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人们称梅为“嘉卉”,已反映对梅花的欣赏态度。
梅花的诗词非常多,最为大家熟知的恐怕是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以朴素的语言写出梅花的品性。他写的是白梅,宋代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同样也写出白梅的洁白幽香。卢梅坡,单从这个名字就知道一定是个爱梅之人。
梅花,有时是对故乡的思念,是乡愁的寄托。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短短20个字,写尽对家乡及亲人思念和牵挂。
我想,世上最爱梅花的莫过于宋代的林逋了,“梅妻鹤子”,以梅花为终身的情感、灵魂的伴侣,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梅以疏为贵,现在有一种梅树,枝条整齐向上,密密匝匝地开满了花,虽热闹繁华,却少了清幽空灵的感觉。宋代还有一位爱梅之人,是陆游,他看到漫山遍野梅花怒放,只恨自己分身乏术,恨不得每一棵梅树下都坐着一个静静赏梅的陆放翁,写下了著名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真是奇妙之笔,将他对梅花的痴迷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有两首《卜算子·咏梅》想必大家都知道的,一首是陆游的,一首是毛泽东的。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我最喜欢的词作之一,词云: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游的梅花是孤芳自赏的,而伟人毛泽东则反用其意,意境风格截然不同。
其实,还有一个人也写过类似的《卜算子》,他就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常州人瞿秋白,词云: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这首词是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长汀监狱所写,可以说是他的绝唱。其实他被囚禁其中的小院角落只有一株石榴,并无梅花,但这首词一看就知是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化出,因此,我们还是可以把秋白先生的《卜算子》当作咏梅诗词来品味。他的《卜算子》与《多余的话》是相通的,秋白的骨子里还是文人。
梅花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深受日本人的喜爱。《万叶集》中写到梅花的诗有104首,甚至超过樱花。日本也有一位像林逋一样的爱梅者,他是平安时代公卿、学者菅原道真,他长于汉诗,被日本人尊称为“学问之神”。他爱梅成痴,在平安京府邸种满了梅树,相传他被流放后,他所种的梅树也跟着他飞到了九州,这就是“飞梅”的千古佳话。不过最初传人日本的是梅子,蒸制过的梅子——乌梅,是人药用的。日本人爱吃梅子,将梅子做成梅干,做梅干的副产品是“梅醋”,它像盐一样是日本人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南京西康路校区学生一舍往图书馆去的山坡台阶边,有几树梅花,常州校区、江宁校区梅花较多,校园中的梅花有朱砂、绿萼、江梅等品种。放慢你的脚步,请欣赏,别辜负超凡脱俗的梅花!
在万物刚刚萌动,色彩还比较单调的早春,以一抹亮色带来春的消息,让人心情也顿时明朗起来的,就是迎春花了。
迎春花枝条细长,若栽种在高处,枝条如瀑布般下垂,密密地缀满明黄色的小花,清新亮丽,朴素秀美。迎春花对环境要求不高,比较大众化,湖边溪头、坡地林下、家前屋后,都能见到它,春天一片金黄,夏天枝茎茂盛,秋冬落叶露出枝条整齐下垂。《红楼梦》中的二小姐名唤迎春,性格孤僻,低调不张扬,倒有些像冒着早春的寒意,开在低低的枝条上的迎春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