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中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说中是方位词,是“跟四周的距离相等”的意思,这种解释虽准确,却没能言尽其义。
中是什么?中为何是中国的国名?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从夏朝到清朝,历朝历代并未取名叫中国,而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初就约定俗成地称这片土地为中国。《战国策》中写道:“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中国古代人认为,自己繁衍生息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世界之中,“中于天地者为中国”。他们为此发自内心地自豪。
中是什么?中是中国上古哲人提出的一种道德规范。把中理解为中正、合适、标准是先秦古籍中的通义。据《论语》记载,尧说过“允执其中”。《尚书》里论述过“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这里的“刑之中”“在中”“中正”是说执行刑罚要公正,不偏不倚。在上古哲人的心目中,能够兼顾上下前后,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得到公认共识才能称之为中。先贤孔子提出了中庸理念。孔子自己解释中庸就是“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认为中庸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宋代儒学大师程颐进一步解释了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哲人心中,中是人间正道,是天下定理,是公正不偏的代名词。
中作为中国古代哲人提出的一种道德规范,其博大精深难以言表。这里试着在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本着既忠实于古代哲人的原创又与时俱进地推理的方法,对中的思想理念进行一点梳理与挖掘。
中心理念。中国人的中心理念并不是无知和狂妄自大。这一中心理念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心理念反映出中国人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国家认同。正是有了这种认同,中国文化延绵至今,经久不衰。其二,中心理念孕育出根植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汉字“中”与“心”两个字的结合叫“忠”,把中放在心上就是忠,忠是中国人的一个道德准则。爱国为忠,卖国为奸。像戚继光、郑成功这些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仁人志士叫忠;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北洋海军将士叫忠;抗日战争时期,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牺牲的数百万军民叫忠。几千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而英勇牺牲的人都叫忠,他们彪炳史册,昭示未来。其三,中心理念催生了舍我其谁、敢为天下先的民族精神。中国史前文化中,有开天辟地的盘古,有炼石补天的女娲,有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有遍尝百草的神农氏,有“尽心沟洫、导川夷岳”的大禹,有敢斗旱灾、射落九日的后羿,这些其实就代表中国人气吞山河、改天换地的胆略和气魄。中国人的勤劳勇敢也著称于世,中国修了万里长城,挖了大运河,中国人在难如上青天的蜀道环绕下开辟出富饶的“天府之国”。中国贫穷的农民下南洋后大都不懈努力,吃苦耐劳,省吃俭用,成了当地的富商,为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不断捐助。
P3-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