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之书》是埃德蒙?雅贝斯的一部重磅力作,系“埃德蒙?雅贝斯文集”最后一部。书中收录了创作“问题之书系列”的札记、演讲、对诗歌创作思考,以及回忆或评论当代诗人、作家和哲学家的文章。文笔洋溢着浓郁的诗意,闪耀着一个哲学家的深邃思考。
雅贝斯运用片段暗示总体的方法以及马赛克式的诗歌技巧,对20世纪的诗人和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其对后现代图景的影响同样改变了后现代哲学的发展轨迹。
已经出版的“埃德蒙?雅贝斯文集”《问题之书》《相似之书》《界限之书》《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我构筑我的家园》反响热烈,译者刘楠祺先生获2020春风悦读榜金翻译家奖、2021傅雷翻译出版奖提名和第三届金青藤国际诗歌奖?诗歌翻译奖。
?第一卷
顺其自然
献给莫里斯?纳多
“在书中,濒死是否意味着对所有其他人而言都变得不可见,唯有自己可以辨别?”
——《亚埃里》
“在书中,书写是否意味着对所有其他人而言都变得可读,唯有自己无法辨读?”
“……因此,濒死是看见不可见之物的一种方式……”
——莫里斯?布朗肖
《论耐心》(Discours sur la patience)
原载《新社交》(Le Nouveau Commerce)
1975年春季号
若我之自由不在书中,会在何处?
若我之书非我之自由,会是什么?
真理只能是暴力的。温和之真理不存在。
所有暴力都存于白昼。
死亡,白昼之尽头,亦为暴力之尽头。
对我们而言,非自愿的事始终是不可避免
的事。
明天永远敞向明天。真理永远敞向真理。白昼永远敞向白昼。黑夜永远敞向黑夜。暴力永远敞向无休止的暴力。
以书之暴力掉过头来对抗书:一场无情的缠斗。
写作,或许就意味着以文字出征这场缠斗的各个不可预测的阶段,在这场缠斗中,造物主作为不动声色预留起来的进攻性武器,是各家心照不宣的筹码。
无日期且无法确定日期的纸页
死亡的影子是空白的。
一、命名权
作家的时间是符号之生命的功能,是由书之功能驾驭的某种呼或吸的功能——可以说,它是由字词自身之时间在时间内维系的某种时间之缺席的功能。因此,相对于我们自身可计量的时间而言,它是一种不可计量之时间的功能。
亲爱的加布里埃尔·布努尔,正是在这另一个时间中,在这一时间的边缘,我再次找到了您。您曾属意无限。您的双足曾承载您奔向无限,又在某晚弃您于无限,如今,唯有无限才有为您命名的权利。
二、页脚
(我的朋友们了解我过着怎样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这并非说我过度推崇孤独,而是说写作总是使有志于此的人离群索居,并将他紧紧拴在了希冀获得拯救之地。)
“死亡意味着阅读。”
——《雅埃尔》
“唯有读者真实。”
——《我构筑我的家园》
他说:“多少次,在沉沦之际,我自以为已经得救。”
三、阅读
作家唯有通过自己的书写——也即是说,通过阅读自身——方能摆脱书写。写作的目的仿佛是将已写就的内容当作一块跳板,开始阅读未来的写作。
而且,已写就的内容只有边写边读,才能在阅读中不断修订。
书因允许自身被阅读而写就,就像写就后总要被阅读一样。
书面语引发阅读,它自始即有别于口语。书面语取代口语,绝非为了固化自身或更好地表达,恰恰相反,是为了使其各部分在意义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呈现给阅读时享受词语的冲击。
正是视觉而非听觉启动了真正的追问,对成千上万沉睡于字母中的问题的追问。
阅读是符号的主人,但阅读不是生于符号并死于符号么?目光不也是生于符号并瘗埋于符号中么?
他说过:“一本糟糕的书或许只是一本其作者并未参透的书。”
(……因为书一旦以清晰的文理写就,势不可当的字词一旦解除了禁忌——书便得以与书相扞格,即其本身遽然返回“未完成”的状态——字词与字词分离,以便在被赋予了意义的位置上受死,所余唯有那些受到恐吓的踪迹、话语的萌芽。因为所有该领悟的,必在其挣脱约束、渐次发力并与一张矛盾百出的关系网缠斗之际才得以领悟,如果说诸多矛盾关系将词语还原为其作为符号、意象、声音的功能,还原为其作为符号中的符号、意象中的意象、声音中的声音的功能,它们亦同时使其从意义的压迫之轭——全体性的暴政——里逃出生天。就像词语为了避免成为一切之虚无,必须首先成为虚无之一切一样。)
*
书,便是那种孰不可忍的全体性。我在雕琢面的背景下书写。
书写要将我们置入词语,为的是让我们成为其情节的一部分。此后便再也没有人能帮得了我们。
造物主,深渊的反叛之名。
对人,对物,一个可接受之名。对不可见者,一个不可妄呼之名。
(不可见者之可见!
将造物主当作中性的典范,
日益衰落的现实,风光无限的非现实。)
*
赞同或反对某部特定的作品从来都使人疑窦丛生。我们对在某部作品中发现的东西或褒或贬。也就是说,我们从中有所斩获,并使之成为我们内心的一部分。每位读者都拥有此种无限的自由。但书历来不独属一人。书只是貌似臣服于那个读者。如果被所有可能的作品俘获,到头来就可以不沦为任何作品的牺牲品。
(“在哪儿能找到辨别作品优劣的标准呢?没有标准,只有一读再读;——没有标准,只有习惯成自然。这个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在作品中找到络合其深邃起源和某种持久的、活跃的在场之陈述的确证。”)
——加布里埃尔?布努尔
《教堂广场前的跳房子游戏?序》
(Marelles sur le Parvis)
第一卷 顺其自然
无日期且无法确定日期的纸页 009
一、命名权 010
二、页脚 011
三、阅读 013
第一步 023
既近且远 029
石头的永恒 033
之后的时刻 043
致雅克?德里达的信:论书之问题 047
翅膀与束缚 061
…………
第二卷 对既言之言的双重依赖
前面的话 147
赌注 148
既近且远之二 149
那个点 153
白昼的皱纹 155
哪一个 157
空白的卡片 160
论舒适的依据:从黑夜部分说起 162
椭圆 167
场景?开放 172
愿他长眠于“因此” 173
移动中的书写 176
一九七七 177
词语的发明 179
墙 183
回忆保罗?策兰 189
词语的记忆 190
心怀奥秘的人 197
皱纹的岁月 203
…………
第三卷 构筑于每日每时
但丁的地狱 261
终极之恶 273
革命 275
黑,状如饥饿 277
与纳尔逊?曼德拉同在 281
结束语 287
论诗…… 293
沉默的声音 303
真正的可读性 309
…………
译后记 326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