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录,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学子们必读的重要经典之一,其成书年代大致在战国初期。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孔子弟子们之间的话语,孔子逝世后,弟子们经过讨论、遴选,最后编纂成册,所以叫作“论语”。其中“论撰”一词,推断班氏之义当为“编纂”,“语”是“话语”之义。“论语”就是对孔子及其弟子们话语的编纂。《论语》中记录的大部分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等,是中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全书共20篇,每篇包括若干章,篇名以其首章首句起首的二字或三字题之,如《学而》《述而》等,各章、各篇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是松散而简约的语录体,基本上是孔子与其弟子开展教学活动的记录,也是后人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料。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书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其中有许多言论在当代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言。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论语》善于通过神情仪态的描写,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批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每一个都称得上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论语》中的人物都成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典型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者赵伯雄认为,作为儒家的经典,《论语》有三个特点。第一,此书涉及的方面甚广。小至个人涵养,交友孝亲,为人处世,大到国家社会,为政治民,人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种种领域中的一切原则和规范,几乎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第二,此书比其他经典更能直接地反映孔子的思想。《论语》中所记述的孔子的言行,大多比较可信,故讨论孔子的思想,根据《论语》应当是最靠得住的。第三,此书是孔子及其弟子谈话、讲论的记录,文字最为接近口语,为原始的语录体,读起来亲切自然,易于为人所接受。①
自汉以来,《论语》就很受重视。汉人把《论语》列为童蒙之书,认为此书乃通经的基础。魏晋以后,《论语》直接被视为经书,列于学官,设博士教授。唐代的各级各类学校,均以《论语》为必修的功课。到了宋代,朱熹将《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对儒家的经典进行了合乎时代需要的提炼与浓缩,《论语》的价值更加彰显。元明以后,《论语》更成了家传户诵之书,每一个读书人自幼便能上口,《论语》的思想与文句,深入人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被司马迁称为“孔氏书”,读《论语》,必须要对孔子有深入了解。二、孔子的生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一)奋发求知,招生讲学
孔子祖先是殷商贵族,后自宋迁鲁,到孔子出生时,其家道已经衰落。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曾做过陬地的地方官。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随母颜徵在迁居曲阜阙里,由寡母抚养成人。因家贫,孔子从小便不得不为谋生而做事,这使他得以广泛接触社会下层,了解人民的生活和愿望,并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的故乡鲁国是当时的文化中心之一,在“周礼”熏陶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15岁时便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奋发求知,努力学习。20岁左右,当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畜牧的“乘田”。在他30岁左右,开始招生办学,从事教育活动。他的私学,对学生的年龄、身份不予限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大约在40岁左右,孔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并通过讲学扩大宣传,对鲁国产生了政治影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