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0章 导论
0.1 “文化”之谜:疑义相与析
0.2 “中华水文化”之魂:万化同此机
0.3 中华文化“水”之脉:干呼万唤始出来
0.4 中华文化“水”过程及其核心话语:远近高低各不同
0.4.1 体现在人创造水、人战胜水的创水战水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
0.4.2 体现在人学于水、人鉴于水的法水象水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
0.4.3 体现在人改变水、人防御水的治水防水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
0.4.4 体现在人使用水、人得到水的用水兴水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
0.4.5 体现在人珍视水、人节约水的节水惜水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
0.4.6 体现在人顺于水、人利于水的管水护水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
0.4.7 体现在人悦于水、人昵于水的亲水嬉水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
0.4.8 体现在人仰于水、人乞于水的祈水忌水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
0.4.9 体现在人寄情于水、人忆想于水的咏水写水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
O.4.10 体现在人察于水、人明于水的识水研水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
0.5 中华文化“水”之核心话语研究:行到中庭数花朵
第1章 “水从何来”的终极追问
1.1 “六府”“五行”说
1.2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说
第2章 “人水何干”的原始记忆
2.1 水为世界说
2.2 人源于水说
2.3 水患人害说
2.4 人水共生说
2.5 人拜水神说
2.6 人同水斗说
2.6.1 中华民族的坚毅抉择
2.6.2 女娲炼石补天止淫水
2.6.3 后羿受命射日战旱灾
2.6.4 精卫衔木填海绝溺祸
2.6.5 鲧禹生死不惧战洪水
2.6.6 民间镇治水怪显神通
第3章 法水象水文化源远流长
3.1 法水象水文化的古老渊源
3.2 法水象水文化的学派传承
3.2.1 墨子“江河非一源之水”说
3.2.2 管子“水,具材也”说
3.2.3 孙子“兵形象水”说
3.2.4 吕不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
3.2.5 李斯“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
3.2.6 苟悦“民由水也,水可使不滥,不可使无流”说
3.2.7 韩愈“气,水也;言,浮物也”说
第4章 法水象水文化的文学表达
4.1 以清而不浊、“泾渭分明”为向度者
4.2 以和而不同、和衷共济为向度者
4.2.1 “合流知禹力,同共到沧瀛”
4.2.2 “夫然波独清而无偶,非达识之所谓”
4.2.3 “苟河清之可期,愿朝宗而为侣”
4.3 以水清可鉴、止水可则为向度者
4.3.1 “君鉴之以平心,临下必简;臣鉴之以励节,在邦必闻”
4.3.2 “若英贤之取则,类贞成之是湛”
4.3.3 “为国者取象于止水,使其政公平;为身者亦同于止水,使其心至明至察”
4.4 以滴水穿石、知难而进为向度者
4.4.1 “挫锐而功著,积微而道弘”
4.4.2 “见积小以摧坚”“知累功而有自”
4.5 以活水有源、自强不息为向度者
4.6 以浮沤之义、体道修心为向度者
4.6.1 “浮沤之义大矣哉”
4.6.2 “似君子之从容,类达人之修身”
4.6.3 “见净沤之形象,息徂诈之机心”
4.7 以水流相汇、能容则大为向度者
4.8 以冰贞坚虚澈、人爱其性为向度者
第5章 儒家“观水明德”
5.1 孔子“观水明德”
5.1.1 时间观
5.1.2 仁学观
5.2 孟子“观水明德”
5.3 荀子“观水明德”
第6章 道家“尚水崇道”
6.1 老子“尚水崇道”
6.1.1 “上善若水”说
6.1.2 水“柔弱胜刚强”说
6.2 文子“尚水崇道”
6.3 庄子“尚水崇道”
6.3.1 “水静犹明”说
6.3.2 “万川归海”说
6.3.3 “水浅无力负大舟”说
6.3.4 “君子之交淡若水”说
6.3.5 水“有大美而不言”说
第7章 佛家“譬水喻经”
7.1 佛家的本性观与“水”
7.2 佛家的水浴观与“水”
7.3 佛家的河流观与“水”
7.4 佛家的海洋观与“水”
第8章 智海学林“水一分殊”
8.1 汉文字学之“水”
8.2 中医药学之“水”
8.3 山水画论之“水”
8.3.1 宗炳“山水以形媚道”说
8.3.2 松年“目中有水,胸中有水”
8.3.3 唐志契“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说
8.4 茶道文化之“水”
8.5 堪舆风水术之“水”
8.6 园林建筑学之“水”
8.6.1 《园冶》理水思想与技法
8.6.2 《长物志》理水思想与技法
8.7 地名文化之“水”
8.7.1 突出水体地位和其水与其地关系,以示当地人水关系的重要性
8.7.2 突出人文愿景,赋予水体以良好愿望
8.7.3 突出防洪治水历史成就以示纪念
8.7.4 突出人类涉水渡水便利以水的交通功用命名地名
第9章 唐宋诗词“咏水喻义”(上)
9.1 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
9.2 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
9.3 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
9.4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9.5 方圆不定性空求,东注沧溟早晚休
9.6 入河无昼夜,归海有谦柔
9.7 好归江海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