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合作的重要性,古人是有深刻认知和体会的。《淮南子》说:“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吐谷浑第九代首领阿豺临终前更是留下了“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劾力同心,然后社稷可固”的训诫。吐谷浑在哪里?阿豺做了什么?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吐谷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西北方长期存在的一个政权。他们的先祖吐谷浑原先居住在辽东,是鲜卑族慕容氏的一个头领。传说,父亲去世后,吐谷浑跟继承王位的弟弟因为马匹发生争执,于是下决心远离故土,带领自己的七百户部众踏上漫长的西迁之路,最终在洮水一带安定了下来。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个以“吐谷浑”为名的政权得以建立并逐渐强大起来。
417年,阿豺继承了哥哥的王位。他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先后兼并了羌、氐(等族,占地方圆数千里,大大增强了吐谷浑的实力和影响力。相传,他曾登上洮水旁边的西强山,探询垫江的源头和去处,并感叹道:“水都知道自己的归处,我们难道就不知道自己的归处吗?”于是派使者去刘宋王朝的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开辟了双方往来的通道,并被刘宋王朝封为“浇河公”。可惜,天不遂人愿。424年,阿豺突然得了重病,临终前,他把子弟们召集到跟前,说:“我哥哥没有把大业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托付给了我。我怎么敢忘记他以大业为重的高风亮节而出于·私心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纬代呢?所以我死之后,将由慕璝继承大业。”阿豺有二十个儿子,纬代是长子,慕璝是阿豺的弟弟。阿豺说:“你们各取一支箭,折断,扔到地上。”过了不久,他对另一个弟弟慕利延说:“你也取一支箭折断。”利延照办后,阿豺又说:“你取十九支箭折断。”慕利延攥着十九支箭,怎么也折不断。阿豺说道:“你们知道吗?折断一支箭十分容易,但如果很多箭在一起,则难以折断,所以说,只要你们齐心协力,国家就可以稳固了。”说完,他就去世了。
慕璝果然没有辜负哥哥的信任。他召集、收留秦凉一带无业的百姓,以及羌、戎等各族流离失所的人,一下子为部族增加了许多部众。这时的吐谷浑,南面连着蜀汉,北面连着凉州,成为当时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政权,阿豺和先辈的夙愿得以实现。
吐谷浑由一个自远方迁徙而来的部族发展为延续了三百多年的政权,正是得益于以阿豺为代表的首领们心中强烈的合作意识、危机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政权林立、部族众多的时代,加强内部的团结与合作是唯一的出路。
人与人之间是如此,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战国时期,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之间的斗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公元前318年,为抵抗秦国的兼并,在公孙衍的劝说下,赵、楚、魏、燕、韩五国曾联合攻秦。后来,苏秦又游说各国,进一步提出: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诸侯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假如六国能够团结一致,合力向西攻打秦国,秦国必定灭亡。面对六国“合纵”的威胁,秦国在张仪的谋划下,采用“连横”的策略,对这些国家分别进行游说。张仪跑到赵国去对赵王说,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魏两国也自称是秦国的东方之臣,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就仿佛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割断了右臂的人去与人搏斗,就像失去了同盟而孤立无援,怎么可能没有危险呢?最终,六国为了保全各自的利益,逐渐离心离德,他们之间的合作被削弱,秦国统一了天下。这再次印证了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在东汉光武帝时期,朝内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事情的起因,要从光武帝刘秀的一员得力干将贾复说起。
贾复是员猛将,性格刚烈,带兵打仗异常勇猛,总是身先士卒杀进敌群,哪怕血染战袍也不后退。有一年秋天,他带兵南征,平定了召陵和新息两处的敌军。这时,贾复手下的一员部将在颍川城里和人发生冲突,竟然动手把对方杀掉,被颍川太守寇恂抓了起来。
当时政局动荡未定,部队也毫无纪律可言,烧杀抢掠的事情时有发生。在贾复的眼里,当下是用兵之际,能打胜仗才最重要,这些事情他从来都不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管束部下了。别的官员对军队里的乱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懒得去管。但寇恂却不一样——他是个眼睛里不容沙子的人。
寇恂抓来人犯,三言两语审问清楚,就治了死罪。这可把贾复气坏了。当他班师回朝路过颍川的时候,想起这件事还恨得牙痒痒,对部下说:“寇恂与我地位相当,凭什么随便处理我手下的人?如今这个家伙敢不给我面子,等我见到他的时候,就一剑宰了他!”
有人悄悄给寇陶通风报信,寇恂听了之后,决定避开贾复,不和他见面。寇恂的外甥谷崇拍着腰间的宝剑说:“舅舅不用怕他,我好歹也是一员武将,就让我带着剑在旁边保护您吧。”寇恂笑笑说:“你不也听说过‘将相和’的故事吗?连秦王都不怕的蔺相如会躲着廉颇,这是为国家着想。朝廷的重臣彼此争斗只会两败俱伤,唯有携手合作才能让国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