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心中的国学 立志
0.00     定价 ¥ 32.00
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
  • ISBN:
    9787569945676
  • 出 版 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士人自古以来上下求索出来的理想人格必经之路,体现着中国人对自我修养的高价值追求和胸怀天下的普世价值观。 本套书以学生为主体,分为“立志”“修身”等六册,本书是其中一册,通过《家国之梦》《传奇王阳明》等故事,构建青少年立身处世价值体系。
展开
作者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国学》编辑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专家组建而成,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秉承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标准,倾力打造出全国第一份面向少年儿童的重量传统文化期刊——《少儿国学》,并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推荐期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推荐期刊”“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定期刊”等诸多荣誉。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一份期许,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又该如何定义成功呢?中国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比较好地概括了成功的三个方面,也是三个级别。成功的最高级别是“立德”。韩愈曾言:“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也就是说,德之养成应该是有待于内心的满足,而非有待于向外的追求。
我们不妨来看张九龄的《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春兰与秋桂,有着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姿,自己盛开的时候就是最美好的时节。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花期”可待。盛开是为了展示自己生命的美好,而不是为了求得“美人折”。并非一定要有一个高士或者美人把我采摘下来,插在花瓶里或者戴在鬓间,我的一生才有意义和价值。成功在于自我的完成,而不在于他人的认可。与外界的评判相比,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自我的实现、自我的完成。
大家非常喜爱的文学家苏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晚年回首自己的一生,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如果有人问我这一生完成了什么,我的功业在哪里?是黄州,是惠州,是儋州。我被贬的地方—次比一次远r但在—次次的贬谪和打击后,我没有倒下,反而成就了自己。苏轼没有把自己二十岁出头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金榜题名、名列前茅,视作自己的成功:也没有把自己当年连升七级回到朝廷,视作自己的成功:反而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在被贬到黄州后没有倒下、被贬到惠州后没有倒下、被贬到儋州后没有倒下,依然实现了自我的完成,这才是真正的有待于内的实现。苏轼曾写过一首《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晚年被贬到了海南岛(上文的“儋州”就位于此),但他于遇赦北还之际还写出了“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的诗句。这首诗作于苏轼去世的前一年,显示出他在经过去期的苦难挫折之后沉淀下来的静气。阴云消散后,一轮明月悬挂在高天之上,月光依旧皎洁,皎洁的月光照出了澄洁的天空海色。可是天空海色真是月光照出来的吗?天与海的本色就是澄清的啊。所谓成功的人生,不需要外在荣华富贵的点缀,只需要自己内心足够强大,是自我的满足。苏轼有才华、有理想,虽仕途坎坷,但深受人们的爱戴,被视作活出诗意人生的榜样。
成功,人人向往,人人渴望。成功有大小之分,有古今之异,也有个人与社会的不同。
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用下面四句话来描述人生中的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话虽简短,但内容不简单。你看,这里面有天时——“久旱逢甘雨”;有友情——“他乡遇故知”:有爱情——“洞房花烛夜”:有事业——“金榜挂名时”。为什么金榜题名对古代的读书人如此重要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与它有关的两个故事。唐朝诗人孟郊,大家对他肯定不陌生,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母子亲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作为孝子,作为诗人,孟郊应该淡泊名利,不那么瞧得上金榜题名吧?在现实中,却恰恰相反。当他四十六岁时奉母命,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并终于考中后,这位可爱的大诗人一改往日的矜持和这个年龄该有的稳重,喜不自禁地写了一首《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瓤放荡思无涯。出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看看,这是怎样的心花怒放啊:兄弟们,以前的失意就不要再提了,今天的我心情舒畅,思绪万千,就让我趁着今朝迎春风、乘奔马,痛痛快快地饱览长安的“春色”吧!
而考不中是怎样的境况呢?孟郊没有多说,只用了“龌龊’两个字一带而过。这里的“龌龊”不是指肮脏、丑恶,而是形容处境窘迫、困难。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境遇对此做了很好的注解:考不中时,范进饿得头晕眼花,拎着鸡沿街叫卖也没人搭理,岳父恶狠狠地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考中后,家中高朋满座,岳父喜滋滋地夸他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中与不中,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由此可见,科举考试在古代士子的人生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金榜题名既是一种肯定,更是一座桥梁:既肯定了过去的付出,又指引了未来之路。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古代士子的家国情怀。
众所周知,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既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也离不开仰望星空的瞭望者。士、农、工、商,乃国之四民。作为四民之首,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在个人追求之外,还具有“治国平天下”的大追求,向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风骨,主动把个人的成功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那么,在他们眼中,什
展开
目录
成功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论成败,人生豪迈
许由和“洗耳河”
大功与小功
不畏屈辱出文章
梦想
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
匹夫不可夺志
有梦想有远方
家国之梦
信念
独钓寒江雪
竹与石:信念的力量
从滴水穿石到绵延不息
三辞御请的“药王”
“石钟”何以名?
格局
一蓑烟雨任平生
望洋兴叹说格局
那一年,有名考生叫苏辙
梁楚之欢
传奇王阳明
智慧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智如流水,砺久自现
里革断罟
大智慧与小聪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通达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通达之妙
陶朱公的成功之“道”
子产不毁乡校
大葫芦的妙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