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修身呢?
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提出“内外交养”的修身之道。
“内”就是指修心养性。《大学》指出“修身在正其心”,就是说人都有怨愤、恐惧、好恶、忧患等情绪,我们不能完全摒弃这些情绪,而是要让理智来参与,使情绪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也就是和谐状态。孟子提出人要“立本心”,他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善性,但是人生在世,受各种欲望的诱惑,内在的善性会被蒙蔽,因而丧失,这就是“失其本心”。他教人修养的方法就是“求其放心”,即把失去了的善心寻找回来。他还让我们要“养心”,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减少欲望是保有善心的最好途径。
除了内在的修养,外在的表现也很重要。言行应在践行礼仪上下功夫。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礼”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人生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道德律令、行为规范的约束,而礼貌就是礼仪落实在人的行为方式中体现出来的面貌,是一个社会文明水准高的标志。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立于礼,成于乐”:“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礼可以使人立足于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那么他言行举止、进退回环都不知道怎么办,就更不懂得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不能顺利地立身处世。孔子还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广博地学习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
修身的最高目标是成圣成贤。儒家的人格是有层级的。《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仪》中记载孔子把人格划分为五个层次: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人格修养就是通过不断地修养,使人生境界一层一层地上升,从低层次的普通人直到“圣人”这一理想目标。为什么古代如此在意“修身"?
在儒家看来,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就不是孤立的,我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关系,要学会与他人、与社会、与天地相处。“修身”就是教我们怎样与外界相处得更好。儒家的修身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一个体系。
首先,我们要学会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怎么实践仁道。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德,就可以说成仁了!”子张说:“请问五德是什么?”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就不侮慢。宽就得民心.信就会使别人信任他,敏就会做事有成效,施惠于人就会有人可用。”这五个方面都是处理人与人关系时的重要修养。有了这样的修养,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就能够令人信任,受到敬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让大家喜欢自己,那么你就能获得人们的信任、支持和帮助,从而事半功倍。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律”是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就是所谓“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自己要立身于社会,也要使别人立身于社会:自己要通达于社会,也要使别人通达于社会:能从自身出发理解别人,这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这就是所谓“忠”。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作忠恕之道。
其次,我们如何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呢?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就是“群己”关系,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群体生存。孔子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与为社会做贡献的关系,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以恭敬的态度进行自我修养,自己的修养做好了还要使他人安乐,还要为天下百姓谋福利。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