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这既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领导者、建设者和主要推动力量,“政党推动”是其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从领导内容、领导对象、领导过程、领导方法到党自上而下的整个组织系统,党的领导作用和功能要体现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还要体现完整;二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都是“美好生活的建设者”;三是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从回顾党史到立足当下再到着眼未来,就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党、执政党、建设党的定位而言,党的初心使命同这一定位并无本质区别,党的这三个定位属性统一于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其目的是更好发挥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程中的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坚持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领导,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制定阶段性目标和发展规划。“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尤其是在当下的战略机遇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发挥着关键节点的作用。坚持改革正确方向,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基本确立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到系统集成的转变,这一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有效破除了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性,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战略谋划和统一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增强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能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既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社会建设上,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此外,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建设,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作出战略谋划,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党对各方面工作的全面领导。
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这是全党践行初心使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的必然要求。调动全党积极性,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坚决执行全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此同时,还要努力消除精神懈怠、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不良倾向和行为。调动全党主动性,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敢于坚持党性原则,强化主人翁意识,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与此同时,还要尊重和落实党章赋予党员的各项权利,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充分发挥全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者的作用。调动全党创造性,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与此同时,既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还要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既要为全党创造性开展工作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和平台,又要增强和保护好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勇气、底气、朝气、锐气、正气。
……
展开